栖霞街道下辖18个社区(村)、2个园区,现有企业6000余家,工业经济体量为全区最大。为切实提高基层治理效能,以改革促发展,在“学仙林、见行动、优治理”行动中,街道以持续深化网格管理服务为抓手,依托“一张网、五清单、三机制”变条块分治为网格集成、变被动处置为主动预防、变突击整治为长效管理,打造服务百事通,探索构建厂居转型社区幸福圈评价体系,入选南京市第一批社区治理现代化创新实验试点单位。
扁平管理、力量下沉,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难题
网格一统多元复杂的基层形态和社会业态,有效打通壁垒、集成力量,使小区、村居和园区的全域治理运行更扁平、更高效。近年来,街道城市化转型发展、保障房小区居民回迁,未来片区人口将达到近6万人,“大体量”服务对象与有限的服务能力不匹配的问题愈发凸显。
为此,栖霞街道深化拓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实践,根据面积人口、管理复杂程度优化现有网格划分,将社区(村)、园区细分为161个网格,社区(村)两委班子成员一人一格、总抓负责,机关党建、城建、城管、环保、物业、政法综治、民政等各类治理力量常态化下沉至网格,社会组织、共建单位、物业企业、社区志愿者等多元力量协助网格开展工作,推动多方力量对下释放、对内整合。
为让网格员“轻装上阵”,街道网格只设一个层级,只保留必要事项,并印发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物业管理)、平安综治、生态环保、阶段事项“五清单”,明确67项巡查内容,以依单履职、依单管理、依单问责的工作闭环为基层松绑,真正做到“小马”变“壮马”,跑出“加速度”。
高效协同、攥指成拳,破解基层“无限诉求 有限资源”难题
近年来,街道持续推进治理重心下移,但不少资源仍然集中于业务条口,社区缺乏实实在在的资源和汇集资源的能力。为此,街道成立网格化管理中心,承担信息汇总、协调调度、监督检查、业务培训等工作,以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实现“多网融合 一网统管”、兜牢街道“大小事”。
8月以来,完成甘东路、大件路维修和石油一村消险等8项民生实事,对接市水务集团等相关部门完成江南水泥厂片区1600余户市政供水管网改造,协调区交运局等部门推进公交线路优化……栖霞街道通过“网格吹哨,科室报到”、网格领导重难点问题领办会办、网格大党委共商共建共治“三项机制”,以校地合作、企地联盟、结对共建为依托,形成纵横交错、紧密有序的工作网络,高效破解难题。班子领导挂钩联系网格,每周召开网格问题会办推进会,组织社区(村)、园区、业务科室集中协调会办,推进网格重难点问题解决,并跟踪问效、一抓到底,确保案结事了。
通过分级响应、协同处置,《栖霞街道网格重点工作清单(试行)》发布以来,网格内实现工单接收零延迟,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完成街道政务服务“快马加鞭”的新转变。
走万家门、问百姓难,与居民共绘幸福好“枫”景
上边千条线,下边一张网。栖霞街道网格化管理中心借助掌上云社区和工单办理平台,梳理收集辖区反映诉求集中的高频、共性问题,为网格员提供数据支持,以免出现信息孤岛和重复劳动,让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关注共性问题、消除安全隐患,实现网格员角色从基层治理“末梢”向“前哨”的转变。
街道网格员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开展好“万家走访、千户结对、百队志愿、十方议事”基层治理行动,按照“格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原则,每周巡查走访责任网格至少两次,拉网式排查掌握网格内辖区居民、企事业单位、九小场所、道路、水体、空地等各类主体基础信息和重点人员、重点场所、重点物品的基本情况,最大限度地确保网格信息底子清、情况明。
从完善小区三网建设到增设公共设施,从环境卫生的持续改善到安全隐患的及时排查,促成南炼公交场站落地、石埠桥保障房增设公交线路、银矿社区老旧房屋屋顶漏水维修,江南水泥厂社区突发大面积停电后奋战抢修……每一项工作的推进都让群众看到更多变化、得到更多实惠,网格员以春风化雨般的亲和力搭建起与群众的“连心桥”,真正实现了“群众有事,身边有我”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