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南京旅游业协会自“牵手‘第一书记’,助推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资源优势,与溧水区洪蓝街道结对共建,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带动、人才培育、机制创新等方式,推动乡村文旅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实施过程
“三级联动”汇聚帮扶合力。南京旅游业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整合政府部门、会员企业及社会资源,构建多元协作平台。一是联动市旅游集团、洪蓝街道、相关村社等多方力量,通过实地调研、共建座谈等形式精准对接需求。二是搭建产销对接渠道,组织洪蓝街道农产品企业参与城区展销会,销售额超200万元,并拍摄专题宣传片扩大影响力。三是引入专业机构资源,邀请民宿专家现场指导、组织乡村旅游培训,推动优质资源向乡村流动。
“文旅+”激活乡村特色产业。立足洪蓝街道文旅资源禀赋,实施精准产业帮扶。一是盘活闲置资产,通过第一书记牵头招商,将330亩闲置大棚转型为小番茄种植基地。二是打造文旅品牌,指导龙舟赛宣传、围绕非遗文化、特色旅游项目等拍摄“美食美景美宿”专题片,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三是拓宽销售渠道,在水木秦淮街区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帮助本土企业对接市场,形成“盘活资源+品牌塑造+产销联动”的特色帮扶路径。
“三管齐下”夯实人才根基。一是开展专题培训,组织民宿经营、电商营销等专题培训6场,累计培育200余名新农人。二是搭建研学平台,组织当地中小学生参与长江保护研学,培育乡村文旅新生代。三是“第一书记”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山凹村、张塘角村民宿经营管理,在洪蓝街道张塘角民宿村举办民宿业主专题培训班,帮助民宿业主提升管理水平;同时组织张塘角民宿业主赴浦口区实地研学,同步建立“线上问诊+线下巡诊”技术帮扶机制,推动人才专业素质不断提升。
“三位一体”构建长效机制。一是强化组织保障,通过定期座谈、责任到人确保项目落地。二是优化资源反哺,将活动收益用于民生关爱,形成良性循环。三是深化规划引领,制定三年帮扶计划,通过“第一书记”轮值驻村、项目认领等方式确保帮扶连续性。“第一书记”进村入户、实地走访、掌握需求,目前,已梳理87名帮扶对象,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以节日慰问、危房改造、慈善捐助等方式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关心关爱工作。
成果展示
经济效益:农产品销售额达5.2亿元,实现大幅增长;乡村旅游收入显著提升,接待游客量达410万人次,带动民宿、采摘、餐饮等产业协同发展;张塘角民宿村接待散客1623人次,实现营收125.6万元;山凹民宿村接待疗休养团队9批次(328人次)、散客987人次,营收63.6万元;文化、体育娱乐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完成4000万元,同比增幅13.53%,全区排名第二。
品牌效应:山凹村民宿入选江苏省“乡间夏夜·寻清凉”乡村旅游夏季产品,郭兴庄园入选“田家秋收·揽丰景”秋季产品(省级荣誉)。山凹村肆也民宿、张塘角米塘民宿获评国家级“江苏省丙级旅游民宿”。拍摄洪蓝特色旅游产品宣传视频3条,结合龙舟赛、非遗文化等活动推广“美食美景美宿”品牌。
人才培育:开展民宿经营、自媒体运营、导游等专题培训5场,覆盖从业人员180人次。组织公益研学活动2批次(210人次),培育乡村文旅新生代。建立“线上问诊+线下巡诊”帮扶机制,提升民宿管理专业化水平。
经验启示
党建引领构建长效协作机制
通过“政府引导+协会搭台+企业参与”模式,联动南京旅游集团、区文旅局等资源,全年开展结对共建活动8场(含培训、研学、展销),新增民宿2家,推动农产品展销、民宿预订量显著增长,形成“资源输入—产业升级—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因地制宜推动“文旅+”融合
盘活张塘角、涧东村等闲置资源,落地飞行基地、民宿等4个新业态项目,打造“民宿+景区+节庆”融合模式。举办龙舟赛、水果采摘季等9场特色活动,串联傅家边梅花茶、洪蓝牛肉等农产品销售,带动乡村消费升级,彰显“特色资源+精准帮扶”叠加效应。
聚焦人才培育激发内生动力
全年组织5次技能培训,覆盖从业人员180人次,提升经营服务、安全生产等专业能力。通过“第一书记”驻村指导、专家现场教学,推动山凹、张塘角民宿村规范化运营,新增民宿上线2家,总房间数达359间(全区最大体量),为乡村文旅注入持续活力。
来源:行业协会商会工作处、溧水区委社会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