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家庄村隶属于南京市高淳区桠溪街道,地处高淳国际慢城核心区,自然资源丰富。这里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加之传统茶产业面临转型困难,导致年轻人口大量流失,村集体自身“造血”能力不足。2024年,在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推动下,南京市民营女企业家联合会与穆家庄村结对共建,立足村庄茶产业基础,秉承“生态立村、产业兴村、旅游活村”理念,探索“茶+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实施过程
强化硬件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整合行业协会、域见官塘合作社和村集体资源,累计投入200万元对老龄茶树、破损道路、闲置车间、停车场和厂房进行提档升级;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引入天敌、新诱剂,设置黄板、诱虫灯,统筹推进综合田管、土壤改良和品种更替;增设自动化智能生产线,全过程监控调整茶叶生产,提升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
推进人才建设,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组织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邀请苏州碧螺春非遗传承人和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专家,为农民讲解种植、采茶、制茶技术,带动本地150余名茶农就业;承办茶艺师、制茶师、评茶师国家专项研修班,举办校企交流研讨活动,普及茶文化知识,增强产业吸引力,激发茶产业和乡村发展活力。
加强品牌建设,促进产业经济发展。深化媒体合作,邀请央视新闻开展“淳茶央直播”,为综艺媒体提供节目录制场地;积极参加名特茶交流评比,近两年获得金奖和银奖共6次,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时,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开发微信小程序商城,利用抖音、微信视频号开展直播带货、消费帮扶活动;优化线下零售模式,与当地政府和企业进行“订单式”合作,增加“口粮茶”销量。
整合茶旅资源,探索融合发展模式。依托国际慢城区位资源禀赋,在慢城官塘水库边打造“非遗工坊”研学基地,分类定制精品研学路线,以自产茶汤为底研发新式健康茶饮,吸引慢城游客观光休闲、驻足品茶;结合茶叶产区资源,打造体验式品茗消费场景,举办采茶、制茶比赛,让游客感受文化乐趣,沉浸到乡村生活气息中。此外,联动周边农家乐、民宿基地,助力慢城文旅从“一日游”向“多日游”转变。
成果展示
经济效益:2024年,域见官塘合作社茶叶年产值约1000斤,年销售总额90万元,同比增长5.9%;接待研学团队30批次、4000余人,实现营业收入26万元。
联农带富:带动周边农民150余人实现就近就业,带动村集体增收30万元。
人才培育:累计举办茶艺、制茶、评茶培训50余场,采茶比赛20余场。
品牌建设:参加市级以上展会20次,合作社茶叶品牌“红观堂”荣获南京市雨花茶暨名特优茶金奖,被央视等媒体平台报道推广15次。
经验启示
多方联动,构建多元参与协同发展格局。梳理整合行业协会、国际慢城、穆家庄村集体和域见官塘合作社资源,建立“行业协会—村集体”“行业协会—合作社”间的沟通机制,精准对接村集体、域见官塘合作社发展需求,有效为村特色产业培育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支持。
因地制宜,探索茶旅融合生态发展路径。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立足慢城文旅、生态资源优势和茶产业基础衰退现实,明确“茶叶+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既打造特色产业,又激发乡村活力,还带动村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增长。
因势利导,推动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引入绿色防控技术,健全生物防控和物理防控体系,推广低毒高效植物源农药,邀请专家指导传授综合田间管理经验方法,打造市级绿色防控示范点,有效提升有机茶安全质量。
利益联结,创新联农带农长效合作模式。建立“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完善沟通协调机制。一方面,村集体和农户共享合作社发展成果,享受分红奖励;另一方面,合作社研学基地为街道、村委等主体举办文化交流、技能培训活动提供空间,促进村民综合素养提升、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和乡村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来源:行业协会商会工作处、高淳区委社会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