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住高淳区古柏街道新城社区游山路安置房B区的居民们来说,去年六月那场持续的强降雨,至今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当时,由于小区地势低洼,大量雨水倒灌入院,不仅冲毁了部分外墙,还引发了严重的积水和内涝。一年过去,随着小区周边排水渠、挡土墙的建设完成,“一遇暴雨,小区内涝”已成为过去式。
破内涝困局
小区物业驱动“疏”与“建”
一场暴雨带来的内涝,显现出的不仅是排水之困,更是小区治理之难。
作为拆迁安置小区,游山路安置房的居民以周边村民为主,且老年人占比较高。更棘手的是,该小区存在复杂的管辖划分:安置房A区由高淳经济开发区管辖,B、C区由古柏街道新城社区管辖。这种交叉管理的局面,无形中增加了治理难度。
如何理顺小区管理的千头万绪?“物业管理服务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米’,只有从细处入手、向实处发力,才能让群众切实感觉到党组织就在身边。”新城社区相关负责人道出了治理的关键。
新城社区坚持将基层党建工作与社区物业有机融合,通过组建社区党组织和物业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凝聚治理合力、精细管理服务等方面协同推进,让问题“消”下去,民心“暖”起来。
“针对当时小区面临最紧迫的内涝问题,社区党组织牵头,物业党支部冲锋在前,积极联动高淳开发区集团,组织现场勘查、敲定工程方案。”城新物业游山路安置房项目负责人杭经理介绍。
方案确定后,落实成为关键。物业工作人员担当起工程现场的“协调员”和“监督员”,一方面积极沟通,及时化解施工中产生的摩擦;另一方面紧盯进度,确保工程按时按质推进。去年11月,这条承载着居民期盼的排水渠和400米挡土墙终于建成并投入使用。自此,雨水有了顺畅的“出路”,居民也迎来了安心生活。
化邻里心结
援法议事融通“法”与“情”
雨水有了“新出路”,居民有矛盾又该寻找怎样的“出路”?答案就在新城社区持续探索的“物业服务+援法议事”基层治理新路径中。
依托“新城社区法援议事中心”,社区汇聚起社区干部、党员、居民代表、法律顾问等多方治理力量。同时社区选派党员干部担任网格“援法议事”联络员,主动走访收集问题、梳理议事清单,并积极开展法治宣传。
化解社区“疙瘩”,仅讲法条还不够,更需讲透邻里情。
桃园雅居小区刚建成时,周边十余个村的村民陆续搬迁入住。“楼道里杂物乱堆乱放,电动车、三轮车随意停放……”回忆起刚接手物业管理工作的情形,城新物业桃园雅居二、三期物业项目经理董经理至今仍不禁摇头。
从村民变为居民,身份虽转变,但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在社区协助下,物业特意请来小区颇有威望的老党员和老教师担任楼栋长。“我们跟着楼栋长,挨家挨户上门沟通。和老邻居们摆事实、讲道理,都是老熟人,话说到心坎上,大家慢慢就听进去了。”董经理说道。
如今,漫步楼栋间,随处可见绿地郁郁葱葱、便民设施触手可及以及车辆停放规整划一的景象。
织幸福之网
物业服务精耕“微”与“实”
小物业牵动大民生。在新城社区,“物业服务”不仅是一个管理概念,更是一种深入日常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新城社区以物业管理作为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的重要抓手,持续深化物业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两个延伸”,精准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生活需求。
“针对小区独居老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小区物业推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助餐服务。”新城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将进一步串联社区、居民、物业等多方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切实提升广大居民的“幸福指数”。
社区情况千差万别,基层治理没有标准答案。面对基层治理的诸多挑战,新城社区坚持从问题源头出发,从居民需要出发,以“物业服务”为纽带,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群众关心的事。
来源:高淳区委社会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