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许雯斐 通讯员 泰轩
什么是可感知的幸福?答案就藏在回家路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里。
走进小区,刚修剪过的草木带来扑鼻的清香,道路平整、环境整洁,车辆有序摆放;再到楼道,移了又来的杂物再也不见,电瓶车进了楼下车棚充电,“飞线”从此消失;再逛逛园子,废弃的球场重获新生,放学后的孩子们三五成群去运动,老人们安坐于一旁的长椅闲话家常……
这些改变,正在江北新区泰山街道老旧小区里发生。在大型小区林立、人口超50万的泰山,老旧小区那些盘根错节的“老大难”问题,如何被一一化解?记者走进泰山,寻找答案。
聚焦“微观”,
在生活场景中“缝缝补补”
今年,一座长约十米、宽不过一米五的小桥投入使用,赢得了明发滨江新城一期居民一片点赞。
“若是高档小区的居民来看,或许会觉得这桥平平无奇,但对我们而言,它的意义却非同小可。”明发社区党委副书记孙银飞介绍。小区内有一条河道穿行,去年有居民反映,旧桥年久失修,每次经过都心惊胆战,而它又是通往小菜场的便捷通道,一旦绕行,要多走数百米。
于是,在今年明发社区的小区改造提升计划中,小桥改造被优先列入项目清单。
明发社区临江而建,交通便利,教育资源优质,生活配套完善,吸引了大量新江北人前来定居。明发社区下辖4个超大型小区,人口密度大,社区总人口超4万人。
然而,这些楼龄超过20年的老旧小区,也面临着如基础设施老旧、居民诉求多元、管理难度大等共性难题。
明发社区也是泰山街道的一个缩影。泰山具有鲜明的大城市街镇特点,总人口超过50万人,大型小区集中,商业繁荣,生活场景多元。
老旧小区改造如何破题?泰山街道从居民的复杂多元的诉求中理出一条路径——着眼微观诉求,缝补生活场景,从“里子”入手,用“绣花功夫”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废弃的网球场如何改造?居民建议,网球小众,不如增设羽毛球、乒乓球等场地。于是,这里变身拥有两片羽毛球场地、四张乒乓球台的小型体育场。刚投用时正值暑假,小区里的孩子们排着队打球,欢声不绝。
破损的路沿石如何修复?换成半圆造型的砖块,简单涂上黄绿两色,小小改变让回家的路瞬间“明亮”。
争抢车位的难题如何解决?借助改造契机,利用边角地块增加车位,设置共享车位,引导错峰停车。
不光明发社区,浦东苑社区“年过花甲”的桥工新村,沧波门社区物业仓促“辞职”的华侨绿洲,桥北社区拥有诸多“老大难”问题的江畔明珠……在这些老旧小区,许多“小而美”的变化正悄然涌现。
读懂“人情”,
破解花甲小区“信任密码”
退休后的陈苏川,凭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成功获得了一份“新工作”——桥工新村小区的物业客服人员。“小陈,是不是该交物业费了?你到我家来,我交给你。”90岁的老邻居一个电话,她立即动身。
“还有拄着拐杖来交的、坐着轮椅来交的,他们就像设定了‘闹钟’,每月准时‘报到’。”陈苏川笑言。
桥工新村建于1961年,原为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者的配套住宅。这一“花甲”小区,问题错综复杂,即便专业物业入驻,也难免“水土不服”。
“从无物业到有物业,居民对收费敏感,对‘外人’管理小区心存戒备。”浦东苑社区桥工片区网格长陈佳文回忆,昔日里投诉不断,物业进退两难,小区改造工作难以推进。
读不懂市井人情,就难解基层治理之结。
浦东苑社区党委牵头组织多方联席会议,与物业共同深入调研,最终提出了“老邻居·新管家”的理念,即让物业公司吸纳本小区居民,尤其是困难群体和下岗职工,经培训后加入服务团队。
如今,已有21名居民像陈苏川一样,加入了物业服务团队,占比超过八成。
物业岗位上多了“熟面孔”,居民态度明显改变:“愿意开门了”“愿意多聊几句”“有矛盾愿意坐下来谈”。
理解和支持渐渐建立,物业管理和小区改造工作便越来越顺。新修的小游园人气很旺,总是聚集着晒太阳、遛娃、聊天、健身的居民。新建的垃圾分类亭、51处非机动车充电棚,新装的1500多盏楼道灯,让小区迅速变得井然有序。
“住了几十年了,现在反倒更舒心了,才不舍得跟着儿女搬。”老人的感慨让人动容。焕然一新的桥工新村,保留着写满故事的历史肌理。新与旧的和谐相融,让老小区价值再现。
“环境变了,大家的心情也跟着畅快了。”物业经理方友斌深有感触地说,“如今,主动打招呼的多了,主动交物业费的多了,积极提建议的人也多了。”今年以来,桥工新村小区12345热线工单数量大幅下降,满意率大幅提升。
以人为本,
治理创新激活小区“焕新”
一场物业“辞职”危机,意外成为了环境焕新的转机——这是沧波门社区华侨绿洲小区的真实故事。
“华侨绿洲变化真大啊,邻居们羡慕了吗?”隔壁小区居民来访后,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视频镜头从小区入门处开始,往小广场去的台阶新装了感应式小彩灯,脚步落下便会自动点亮;原本杂乱的翠竹已修葺齐整,广场凉亭里,桌椅焕然一新,几位大爷谈笑风生地打着牌。
放在半年前,这般景象居民想都不敢想。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华侨绿洲原物业公司因经营压力退出,让小区陷入管理“真空”。
沧波门社区党委却从中看到改变的契机。小区环境、物业管理一直被居民诟病,何不借此让居民自己选一个称心的物业,彻底扭转“脏乱差”的旧貌?
社区党委在街道城乡建设管理办(物管)指导下,一边协调基础服务不断档,组织网格员、党员志愿者保障秩序;一边指导小区管委会科学、透明地选聘新物业。
随后,小区管委会成员与居民代表共同对多家报名物业开展实地考察。最终,江苏万联富邦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凭借“全额带资改造地下车库”的承诺脱颖而出。
“灰尘四扬、多处渗水的地下车库,曾是居民的一块心病。新物业详尽的改造方案与实施举措,让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诚意。”小区管委会主任王云凤如是说。
新物业入驻半年,华侨绿洲小区大变样,变成了邻居羡慕的“别人家的小区”。
类似的故事也在江畔明珠小区上演。长期困扰江畔明珠小区1—6栋的水管渗漏问题,今年终得解决。从前为何改不动?居民为何偏偏信任新物业?
“新的物业公司,是小区居民从30多家物业公司中精选出来的。”桥北社区工作人员樊樊告诉记者,去年8月,因前物业公司不作为、服务不及时,小区业委会启动物业更换程序,业委会委员和居民代表组成考察小组,不仅调研了物业公司,还实地探访了在管项目,最终选定具备央企背景、服务保障能力强的保利物业。
自今年1月新物业公司入驻江畔明珠以来,长期困扰业主的渗水问题、污水管堵塞、消防设施缺失等顽疾,在业委会、物业公司和社区党委的协同推进下逐步解决。
事实上,每处“老大难”的破局、“小而美”的涌现,背后都蕴含着治理智慧。如明发社区能精准把握居民需求,得益于“网格+物业”融合治理的支撑;桥工新村依托“老管家·新邻居”创新理念;华侨绿洲和江畔明珠则建立起“三方共治”模式。
泰山街道的实践表明,老旧小区的改造绝非简单的硬件设施升级,而是一场深刻的治理变革。它需要放下身段,倾听最微小的诉求;需要注入温情,读懂“市井人情”才能打通治理瓶颈;更需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让居民真正成为治理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