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高淳区古柏街道三保村紧邻石臼湖,地处宁高新通道团结圩站附近,区域面积1.58平方公里,全村下辖4个自然村,户籍人口3843人,党员99名,共设有4个党支部。近年来,三保村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入学习“仙林经验”,有效盘活各类闲置资产资源,持续优化民生服务。
党建引领“特色产业”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三保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村党组织为主体,立足本地螃蟹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特色农业,通过村集体入股、联营、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招引企业入驻,变“单线”发展村集体经济为依托企业优势“抱团”发展。
项目共建实现“家门口”就业。三保村集体牵头成立南京共裕包装有限公司,与南京东润特种橡塑集团共建合作开展手套加工项目,解决6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累计发放工资360万元。
产研合作赋能“翻番式”增产。积极对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引进7D功能型菜籽油全套压榨设备,采用低温压榨技术实现日产加工菜籽5吨、生产菜籽油1600公斤,投产以来实现利润30万元。
资源整合完成“一中心”建设。三保村凝聚全村资源,整合700余万元资金,在原前保水泥构件厂原址建设新农业一体化中心项目。该项目建设一栋三层集保供物资配送、蔬菜清洗、加工储存、农用物资服务、日常消耗品仓储配送、农特产品展示展销等一体化一二三产融合中心,推动电商营销,总建筑面积3266.4平方米,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约45万元。
网格融入“精细管理” 畅通基层治理“最末梢”
“前保村(三保村自然村)路口需要装凹凸镜”“路灯坏了需要维修”,网格居民群中陆续收到群众求助,三保村网格机制第一时间收集、回应、反馈、解决群众需求,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里办,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注入“网格+公共服务”理念。深入实施“精网微格”工程,通过深化“网格+”体系,注入“网格+党建”“网格+安全生产”“网格+公共服务”等多元治理,用好党群之家、妇女微家、邻里议事小组等机制,组织网格服务志愿队上门探访网格内群众,提供政策普及、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反诈骗、反邪教、禁毒知识宣传等服务,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
创新“网格+志愿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志愿服务助力基层治理新路径,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创新实施“网格员+志愿者”双向兼容、“网格+志愿服务”双向协调、“网格+志愿服务”双向赋能等互动模式,将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等融入网格,让网格员积极加入志愿服务队,做到村民“点单”、网格员“收单”、志愿者“核单”、服务队开展活动,实现志愿服务供需匹配、网格治理精准有效。
阵地展现“多元文化” 释放民生服务“大能量”
三保村始终坚持党建工作与民生服务工作同频共振、双向融入、同心同向,通过打造阵地、优化服务、丰富活动等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
打造“一站两地”。打造960平方米新时代文明实践站、7000平方米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和三治广场,形成“一站两地”辐射模式,内部建有宣传栏和健身广场,设有核心价值板块、村民公约板块、文明户创建典型、身边好人专栏,供村民随时阅读,陆续开展“金陵乡村学堂”“文化小康助推全面小康”等专题培训。
服务“一老一小”。深入开展居家养老助餐服务、打造高标准亲子活动室,广泛开展“一老一小”活动,提供日常暖心服务。立足村民个性化需求,打造400多平方米灯光篮球场,成功举办第一届村BA活动,顺利承办3场高淳区淳BA活动。先后举行“反邪教”“垃圾分类大家谈”“魅力金秋戏曲大放送”等志愿服务活动,发展龙鼓、旱船等民俗文化。完成红石榴家园阵地建设打造,文创室开展农民书画家联谊志愿服务,后保村睦邻点建成省级标准睦邻点。
今后,古柏街道三保村将持续深化“学仙林、见行动、优治理”行动,紧扣工作实际,聚焦社情民意,突出优势特点,创新工作举措,以“小切口”推动“大治理”,以“优服务”实现“暖人心”,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