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鹿琳 通讯员 李洁羽
5108套住房中出租房3032套,占比高达60%;小区内部有120多套门面房,管理问题突出;首批房源交付至今已有15年,硬件设施日趋老化……在南京900多个城市社区中,建邺区沙洲街道莲花北苑社区以治理实际复杂、风险隐患较多而著称。
自2009年12月首批居民入住开始,莲花北苑因交通便利、生活成本较低,逐渐成为新南京人落脚城市的第一站。如何让这个超大型保障房小区治理有序,为居民群众构建一个美好家园,是摆在街、区、市三级管理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近年来,沙洲街道和莲花北苑社区以党建引领探索城市治理的路子、积累城市治理的经验,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凝练出心“莲”万家党建品牌,以“党心”为核心,以“万家”为服务对象,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保障房小区治理体系,目标很明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共享幸福生活,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莲花北苑小区26栋前有一个专属车位,尺寸仅为两米乘两米,相比标准尺寸略显“迷你”,但距离电梯口仅5米,距离最近的充电桩仅20米,专门用于停放该栋居民曾先生的残疾人助力车。
“这个车位,马大姐为我出了不少力。”说起自己的车位,曾先生对同一楼栋75岁的老党员马玉霞充满感激。原来,曾先生腿部有先天残疾,以前找不到近处停车位时,要拄着拐杖走很久才能回到家。了解到他的困难,马玉霞专门到社区反映情况,并协调物业调整楼下休闲座椅的位置、说服同一楼栋的其他居民,这才“腾”出了一块专属停车空间。
热心肠的马玉霞有一个“特殊”身份——莲花北苑26栋党员楼栋长。直面基层治理千头万绪的实际情况,近年来,莲花北苑社区发挥老党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特点,健全完善“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楼栋长”四级组织体系,选育了一批离退休老党员担任党员楼栋长,既帮助社区收集民意、发现问题,还带头开展志愿服务。去年,莲花北苑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获评全市“六好”离退休干部示范党支部。
27栋老党员李翠兰每天空闲时都会留心楼栋里的高龄老人家里亮没亮灯、下楼遛弯了没;2栋老党员班风才向社区反映,楼前台阶因地基沉降变陡,大家进出不便,社区和物业第一时间解决;自“党员联户”工作开展以来,社区精心打造单元“楼栋红色微家”阵地,党员楼栋长依托阵地实时掌握群众诉求、及时解决居民困难,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党员骨干示范带动,越来越多基层治理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物业党支部组建“红色管家”志愿服务队,主动认领地库巡逻、楼栋协查等工作,每月开展“我与业主面对面”活动,分门别类收集问题,形成整改清单;不少有专业技能的居民定期到睦宁里便民服务站“报到”,自发为大家免费提供缝纫、理发等服务。莲花北苑社区党委副书记王蕾坦言,党员比着干,群众一起干,人人共享幸福生活,社会治理共同体有了现实模样。
伴随居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积极性提高,莲花北苑社区创新“心莲心”议事法,让社区居民同做“责任人”。去年10月,社区新增10处非机动车棚,建在哪儿、怎么建,全由居民“说了算”。2024年,社区针对居民群众的“心头事”召开议事会28场,参与居民600余人次。
共建美好家园,
从“独奏曲”到“大合唱”
“感谢社区,年底这么忙的时候还惦记着我这把老骨头!”1月19日上午,莲花北苑小区26栋8楼独居老人崔奶奶接过网格员送来的慰问品,连连道谢。
临近春节,莲花北苑社区的网格员异常忙碌。辖区商业综合体、党建共建单位游坊城已连续10多年在春节、中秋和端午对社区70岁以上独居老人、80岁以上空巢老人和90岁以上高龄老人进行节日慰问。今年春节,企业准备了230份干果礼盒,社区正在紧锣密鼓派送,确保年前将“爱心”送到每一位老人手中。
问题千头万绪而资源供给不足是基层治理面临的普遍难题,这在保障房小区尤其突出。从硬件资源看,莲花北苑小区建设标准不高,历经15年风雨硬件老化、配套短缺的短板也逐渐暴露,小区环境设施亟需提档升级;从服务资源看,社区老年群体众多、流动人口聚集,不同群体对基层治理提出了不同需求。怎么办?
抓住一个“共”字,突出一个“联”字,莲花北苑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大党委”辐射作用,积极探索扩大党建共建“朋友圈”,整合区总工会、莲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游坊城等15家单位建立“莲友会”党建共同体,形成党委统筹、组织联建、工作联动、服务联合、家园联治的“一统四联”模式,基层治理从社区“独奏”变成了携手党建共建单位的“大合唱”,不断释放“1+1>2”的叠加效应。
链资源聚合力,利用共建单位的资金优势、场地资源、专业特长,莲花北苑社区挂图式推进了一批民生实事——守护最美“夕阳红”,莲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为高龄独居老人上门体检80余次;与区总工会共建以来,小区塑胶地面铺起来了、休闲驿站建起来了、28栋居民楼全覆盖式安装了楼顶便民晾晒架;针对小区长期存在的停车难问题,社区邀请各级人大代表和相关单位共同议事,经多方协调新增沿街车位100个,建成了可停放250辆机动车的“驿停车”停车楼。
党建资源“一线牵”,串起了为民服务的“千根线”。去年,莲花北苑社区党建共建单位认领居民群众“微心愿”数十条。在莲花北苑租房的新南京人说,“新家园,很温暖!”社区网格员则坦言,“党建共建单位真正为社区链了资源、聚了合力、解了难题!”
共育文明新风,
从“矛盾结”到“合家欢”
“夫妻该不该存私房钱?”“女儿有没有继承遗产的权利?”……近日,记者探访莲花北苑小区偶遇一场普法宣传。台上,全国人民调解专家周晓红以案说法、讲得认真;台下,80多名居民群众聚精会神、听得入心。
莲花北苑小区体量大、居住群体多元。过去,农民“上楼”后不适应城市生活发生口角、子女亲戚争房子闹得不可开交、拆迁后突然有钱了夫妻之间频繁吵架等问题层出不穷。近年来,外来人口增多还带来了诸多租赁矛盾。
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社区因地制宜探索,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2015年起,社区就邀请周晓红驻点开展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打造“晓红微家”调解工作站;近年来,社区还选聘了一批懂法律、懂政策、懂群众的党员楼栋长、居民骨干,联合政法网格员、社区民警、律师等,聚焦保障房小区突出问题,建立“网格+调解”基层矛盾调解多元机制。
从源头上化解居民群众的“心头堵”,莲花北苑社区不断提高居民的综合素养,让拆迁后的农民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上适应城市生活,让来自天南海北的新南京人融入新家园。社区依托爱“馨”志愿者队伍和社会组织力量为舞蹈、模特、合唱等7支文体团队提供专业指导,每年开展文化活动超百场;灯光篮球场建成后每年举行“莲·BA”篮球比赛,从召集小区内部热爱篮球的居民组队参赛发展为整个沙洲街道的篮球赛事,吸引众多居民群众参与、观看,场面异常火爆。
暖心服务是基层治理最好的“减压阀”。近年来,社区在“宁小蜂”驿站、职工爱心驿站提供避暑、取暖、阅读等暖心功能,为新就业群体“加油充电”;在物业管理处、“楼栋红色微家”等阵地常设意见箱、心事墙,及时了解回应群众诉求;连续7年举办“二十四节气”广场志愿活动,融合民俗文化宣传与便民服务项目;在“七彩阳光校外辅导站”为青少年提供阅读、科技科普等活动,切实以服务群众“小实事”推动基层治理“大作为”。
保障房曾是贴在莲花北苑身上的一张“有色标签”。问题矛盾多发、环境脏乱差……外界对保障房曾有此类“刻板印象”。共建美好家园,共育文明新风,如今莲花北苑人人讲文明、处处是景观。一名居民坦言,以前别人问住哪里,自己总是含糊其辞;如今自己以住在莲花北苑为荣,未来这里的居民将更加文明、自信。
党心连万家,治理绽芳华。莲花北苑社区以党建引领蹚出了一条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近年来,社区先后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江苏省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和江苏省标准化家事调解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