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器模拟太阳加速蒸发水盆中的水,当遇上前方由冰块构筑的“冷域”,瞬间凝结成珠,淅淅沥沥的“雨”便落在了孩子们惊喜的欢呼声中。近日,一场由大学生志愿者主导的“小水滴的奇幻旅程”水循环实验活动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古雄街道新林社区上演,19组亲子家庭沉浸式体验“造雨”的神奇过程,成就了社区科普教育的创新,新林社区积极挖掘大学生“能人”资源、以志愿者力量驱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社区共治需要聚力共创,只有激发每一位个体的光与热,才能让基层治理澎湃新动能。面对人手紧、专业力量不足的普遍难题,新林社区将目光投向社区内宝贵的“大学生居民”资源库。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钟春非是社区的优秀大学生志愿者,依托“林小新”儿童品牌项目,社区迅速链接并以其为代表,组建起一支具备气象科普能力的大学生志愿者团队,还成功申报落地了南京市关工委与基金会支持的科技实践项目。年轻力量带着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和青春活力的加入,让过去更多以看护、陪伴为特色的社区服务因“设计师”和“引导师”的出现发生立竿见影的改变。
在共计六期的“理论+实践”沉浸式科普课程中,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精心推出了“水滴的旅程”“水循环动画工坊”“雨滴魔法”实验等趣味性强、互动充分的系列课程。从甲骨文中的气象记载到诗词歌赋的文学描绘,从抽象原理的动画解析到亲手操作的模拟实验……复杂的科学知识被翻译成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和表现形式。尤其“造雨”的实验环节,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指导让孩子们瞬时化身“小小科学家”,亲手验证科学规律的同时,也将枯燥的书本知识变为可触可感的奇幻冒险。
“太酷了!原来我们真的可以‘造’出雨来!”活动现场,孩子们兴奋地分享着成果,正是对这场高质量科普活动的最佳褒奖,也印证着积极挖掘社区能人,开展能人治社模式在精准满足民需、提升服务品质上的显著优势。更难得的是,这些大学生志愿者用实践服务居民同时,也平添了更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机会,体验到如何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服务提供者”的社会价值。
一场看似只是启用社区大学生志愿团体加入的普通暑期服务活动,在社区有心而为中不仅有效缓解了自身服务力量不足的压力,也显著提升了为民服务的专业化、精准化和趣味化水平,更让居民家庭在体验中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与归属感。新林社区党委负责人表示,以此为契机,社区将在后续持续深化此项机制,不断拓宽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与领域,不断巩固“林小新”品牌建设,让更多学有所长的青年“能人”在社区建设的广阔舞台上施展才华,使“智治”成为社区“善治”的坚实支撑,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通讯员 刘辉芳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陈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