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旖旎
通讯员 张大中 丁洁
“嘭!”近日的一天傍晚,栖霞区迈皋桥街道万寿村社区的小广场上,传出一声清脆的爆米花响声。紧接着,一阵浓郁的香味弥漫开来。居民们或端着自家准备的大米、玉米,或领着孩子一边排队等候,一边闲聊说笑。这台看上去“有些年纪”的老式爆米花机,不仅炸出了金黄的爆米花,更“炸”出了邻里间久违的热闹与亲近。
万寿村社区是一个典型的村社混合型社区。辖区内共有11个小区,其中包括6个自管小区,居住人口超2.4万人,而社区工作人员不到10名。这里商业氛围浓厚,聚集南京城北万象汇、招商花园城等多个商业综合体以及规模不小的高力汽配城。整个社区拥有1400多间门面房,占迈皋桥街道商铺总数的四分之一。
人口结构多元、商户密集、治理人手有限,是摆在万寿村社区面前的现实课题。特别是6个自管小区中,老年居民比例相对较高,他们对社区有着更深的情感依恋,也更容易感到自己与快速变化的城市生活之间的落差。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社区从居民的怀旧情绪中找到了突破口。“之前有老人跟我们反映,说现在很多老物件看不见了,小时候的‘热闹’也找不到了。”万寿村社区工作人员章海霞介绍。这句看似随口一说的“怀旧”,却被社区记在了心里。于是,从今年初开始,社区尝试推出“老物件场景复原”系列活动——不仅搬来了老式爆米花机、棉花糖机,还请来了维修小家电的“老手艺人”,通过“老物件式”服务,让居民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拉家常、聊需求。
老式爆米花机成了目前最受欢迎的“好物”。活动举行时,居民会自带大米、玉米排队领号,社区工作人员亲自上手操作。“不只是炸爆米花,更重要的是让大家愿意走出来、坐下来、聊起来。”万寿村社区党委书记高志敏说。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工作人员边干活边和居民聊天,自然而然就能听到大家最真实的想法和需求。“爆米花机、棉花糖机不再只是怀旧道具,更成了收集民意的‘扩音器’。”高志敏表示。
在轻松的氛围中,居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话题从老物件自然延伸到社区的大小事务:哪里需要增加便民设施,哪里存在安全隐患,哪些服务还可以改进……据统计,通过这种轻松渠道收集到的居民有效建议已超过100条。
民意有了出口,服务更要跟上。万寿村社区进一步主动联动辖区资源,将便民服务延伸到更多生活场景。潮牌理发店的年轻理发师被请进小区为老人义务剪发。维修小家电的摊位前,退休老党员吴瑞平身边总围着拿电水壶、电风扇的居民。作为“老手艺人”,他主动承担起这项服务,从最初手写的服务纸条到如今社区定制的志愿服务名片,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已修好200余件电器。不少商户也借公益服务拉近与居民的距离,既履行了社会责任,也提升了品牌美誉度,收获了稳定客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更值得一提的是,社区还借助区域化党建平台,联合高力汽配城、招商花园城、南京城北万象汇、万寿医院、中国石化南京万寿加油站等5家单位组成共建联盟,发动党员和居民志愿者组建服务队。22支“党员先锋队”主动认领网格责任区,在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现场亮身份;退休党员高家银带着志愿者在地铁口值班,规范非机动车停放;就连外卖骑手也在活动中熟悉了社区,成了“移动网格员”,顺手上报安全隐患。
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小举措,让社区精准捕捉到居民需求。“爆米花声一响,大家就都围过来了。”一位带孙子参加活动的居民笑着说,“现在邻里熟络多了,有事也愿意跟社区说。”据了解,截至今年8月,社区已连续开展8场爆米花进小区活动。每月一次的“爆米花议事会”上,工作人员递出的不仅是零食,更是打开居民心门的钥匙——楼道环境综合整治、增设充电桩、落水平台改造等100多条建议,正是从这样的“拉家常”中进入社区治理清单。
这种“以居民需求为圆心、社区协调为纽带、多元主体共生”的生态圈模式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同时让基层“治理味道”更加丰富,老物件唤醒的不仅是记忆,更是共建共治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