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治理 > 治理创新观察
江宁街道打造儿童友好成长联盟品牌 “宁好童行”,让孩子执笔绘家乡
来源:南京日报   2025-09-10  

今年暑假期间,江宁街道妇联联动盛江、牌坊、新铜、叶村4个儿童友好社区,共同打造了“宁好童行”儿童友好成长联盟品牌。同时,还通过组建“宁萌家”小小民生观察团,让孩子们以“创造家”“创议家”“创行家”三重身份,深度参与社区治理和规划设计。

爱家乡,就让她变得更美好。江宁街道将理念化为实践,让童创力量改变社区。

共创品牌,儿童友好社区联动发展

87日,江宁街道首张“儿童友好资源地图”诞生。地图采用透明PVC材质,上面标注了各类儿童友好设施,公园、学校、景点、水库等点位的立体标识一目了然,颜色缤纷,充满童趣。这张特别的地图由盛江社区、叶村社区20多位小学生在“宁好童行”首场活动现场共同制作。

“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了解身边的环境,也有了社区‘小主人’的感觉,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去。”铜井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王谨墨兴奋地说。从手绘草图到模具成型,孩子们用童真的视角将社区资源可视化,为更多儿童探索社区提供了便利。

今年7月,江宁街道儿童友好建设迈入新阶段。2个市级儿童友好社区——盛江社区、牌坊村,与2个区级儿童友好社区——新铜社区、叶村社区打破区域资源壁垒,携手共建“宁好童行”儿童友好成长联盟品牌。在821日的成果展示会上,4个社区的儿童代表以手绘可视化方案为“语言”,将基层治理中的童创智慧鲜活呈现。

“‘宁好童行’是江宁区镇街级儿童友好成长联盟品牌。我们创建的初衷是更好地推进儿童友好工作体系化发展。”江宁街道妇联专职副主席龚梦园介绍,从专属的LOGO设计到实践手册、小马甲、环保袋等周边产品,江宁街道正在构建可识别、可延续的儿童友好联盟品牌。“宁好童行”不仅提升了儿童友好工作的知晓度与认可度,更增强了儿童对街道、社区的参与认同感与归属感。

优势互补,创意实践一社区一特色

集镇型社区与农村型社区各有特色,如何发挥联盟品牌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宁好童行”儿童友好成长联盟品牌成立以来,4个社区根据自身特色开展各具特色的创作活动。牌坊村将茶文化等乡土元素融入微缩模型设计,让地方文化在童创中传承;新铜社区靠近长江,设计让孩子们创作长江生态立体书的活动主题,以生动形式传递保护母亲河的理念;叶村社区则策划生态教育基地规划方案,用童真视角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每个社区都充分发挥在地资源特色,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深化对家乡的认知。

“在这一基础上,我们让4个社区两两结对。例如,叶村社区拥有生态教育基地资源,孩子们的体验内容从田间采摘到厨房烹饪,在烟火与泥土交织中,解锁成长新体验。这是在城镇长大的儿童所期待的。让城镇儿童走向自然,让乡村孩子体验城市资源,不同社区的儿童在交流中拓宽视野,在共建中增进理解。”龚梦园说。

民生观察,儿童参与社区治理创新

在盛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有一个充满童真的“屋顶花园”,名为“盛放的想象”成长空间。这是该社区以儿童兴趣与成长需求为出发点,为社区儿童和家长打造自然多元化的互动共享空间。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举办自己的音乐会、交流会;参与花卉种植与维护,体验季节更替中的自然变化;寻找材料、设计构造,为昆虫提供栖息地,感受自然友好的理念……创意活动不仅丰富了儿童的课外生活,还通过融入多种可观可感可互动的形式,触发孩子更多的想象力。

“盛放的想象”建成后,孩子们提出了打造“一米画廊”的建议,希望将花园内的活动景象移到外围墙面上展示。建议很快就被采纳,随后社区工作人员联系机构和老师,带领孩子共同打造了属于他们的展示空间。

创意的落地正得益于江宁街道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另一项创新举措——“宁萌家”小小民生观察团。孩子们化身“议事员”,通过参与式规划设计、参事议事等形式,深度介入社会治理。新林小学五年级学生朱美伊表示,和观察团的伙伴们一起参与活动,一起出点子让家乡越来越好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注重持续创新和多元探索。站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感受,发现的问题可能是我们想象不到的。”盛江社区妇联主席孙丽华笑言。

从社区到更广阔的世界,从理念到可触可感的成果,“宁好童行”正在开启一场儿童与社区共同成长的旅程。接下来,江宁街道将继续让“联盟”联结得更紧,让社区、家庭、志愿力量拧成一股绳,把孩子们期盼的“友好家乡”一点点变为现实。         

陈儒 黄晓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