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示范田带动增收超10万元、开辟博览会专区助力汤泉特产走向更广市场……自2024年5月“双结对、双促进”工作开展以来,南京市浦口区汤泉街道党工委与河西集团党委以党建为纽带,围绕基层治理、产业发展和民生服务深度融合、协同发力,推动一批惠民项目落地见效,结出实实在在的共建成果,真正实现了“结对”又“连心”、“共建”更“共赢”。
组织共建,筑牢“红色堡垒”
党建结对不是简单贴标签,而是发展共谋、责任共肩、机制相融、成效共赢的深度实践。在“党建引领、结对赋能”的共识下,河西集团9个直属党组织与汤泉街道14个村(社区)党总支开展“一对一”精准结对,形成“集团党委—街道工委”统筹全局、“企业党组织—村社党组织”落地执行的联动体系。
坚持需求导向,双方共同制定7项个性化共建计划、5项联合推进措施,明确集团在资源链接、产业指导上的帮扶重点,清晰街道在基层服务、需求对接上的发力方向,为结对工作精准划定“路线图”。
为筑牢共建共享的“制度基石”,双方通过建立难题会商、志愿服务、资源互通“三项机制”,定期开展座谈协调、政策宣讲、环境整治等联动活动,实时共享产业需求、民生诉求等信息,将党的组织优势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发展动能。
为推动合作常态化、长效化,双方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对接机制,推动产销合作、项目共建、人才交流等多维度深度融合。
资源互通,激活“产业引擎”
近年来,汤泉街道立足文旅主导产业,积极探索生态工业与现代农旅融合,持续深化产学研基地建设。在共建机制的推动下,河西集团充分发挥平台与渠道优势,在巧刻广场设立“泉心泉意”农副产品固定展销点,推动汤泉“轻旅游”“微度假”主题文旅产品进驻集团酒店及商业载体,并借助乡村休闲产业博览会、绿博园郁金香节等会展窗口,助力本土特色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市场端头”,实现品牌与市场双提升。
以组织联动促进产业联通,集团下属党组织与村(社区)开展深度协作,推动多个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奥体建设与江山智联联合党总支在泉西社区打造“筑梦映泉·党员示范田”,以办公绿植租赁和庭院经济带动增收10万元;集团与街道签订框架协议,下属公司与社区签订二级订单,累计实现草花、苗木销售营收约75万元,切实壮大村集体经济,鼓了群众的“钱袋子”。
在红色纽带的牵引下,产业升级不断迈出新步伐。“雪松基质土”项目实现苗木废弃物高值化利用,开辟绿色发展新路径;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共建百合试验田,引进4个新品种,预计创收20万元,为传统苗木产业转型升级注入科技动能。
此外,集团党委创新实施“人才下沉+资源导入”双轮驱动,选派优秀年轻干部赴街道担任第一书记,引入先进经营理念,精准帮扶经济薄弱村厘清发展思路、制定增收措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活力,真正实现了“党建强”带动“产业兴”、“产业兴”促进“乡村美”的良性循环。
难题共解,绘就“民生图景”
午后阳光洒落,泰来家园小区里散步遛弯的老人渐渐多了起来。“小区焕然一新,路平灯亮、漏水修好了,我们住得更舒心了。”居民李大爷感慨地说。小区“变身”的背后,正是“红色纽带”凝聚多方力量、推动难题共解的生动写照。
面对泰来家园无物业、管理难的问题,泉西社区党总支与江山智联物业党支部积极开展共建,创新搭建“国企党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物业企业”四方联动平台,累计维修路灯43盏、配备灭火器130个、解决18户顶楼漏水问题,让老旧安置小区从“无人管”变为“专业管”。
围绕居民生活安全需求,双方组织开展安全培训、消防演练等志愿服务3场,覆盖300余人次,广泛普及用电、用气、防火等实用知识;常态化维护车棚、充电桩等设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感,全面筑牢社区“安全防线”。
为进一步提升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度,结对党组织紧扣群众需求,依托小区党群服务阵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把关怀送到居民身边,让共建成果可感可及、深入人心。
汤泉街道与河西集团以“双结对、双促进”为抓手,通过党建引领、资源整合、项目推动,不仅实现了集体经济增收、治理效能提升、民生服务优化,更探索出一条“街道+国企”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路径,为新时代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红色动力”。
通讯员 汤宣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