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湖南路街道始终将党建引领作为核心引擎,紧扣《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鼓楼区城市更新项目实施管理办法》部署要求,以傅厚岗、高云岭两条历史文化街巷的标准化提升工程为关键抓手,通过精细化设计守护历史根脉、民主化协商回应民生关切、系统化改造提升城市功能,在基层治理一线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责任担当,为历史街区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探索出一条兼具文化厚度与民生温度的创新路径。
致力文脉传承:让历史记忆“活起来”“传下去”
傅厚岗与高云岭片区,是南京近现代文化版图上的璀璨明珠——40余处名人旧居与历史建筑星罗棋布,承载着城市的精神基因,却因岁月侵蚀面临风貌模糊、记忆消弭的现实挑战。湖南路街道以“修旧如旧、传承创新”为根本遵循,以“绣花功夫”推动历史文脉的系统性修复与活化利用。
精准设计,还原历史风貌的“原真性”。在傅厚岗,设计团队秉持“尊重历史、还原肌理”的理念,通过查阅档案、走访老居民、比对历史影像,历经八轮方案优化,最终确定以浅灰、浅咖为主色调,巧妙融入梧桐浅黄这一南京城市色彩元素,精准复刻原有建筑群的典雅气质;在高云岭,突破传统围墙功能局限,将其转型为“会说话的文化长廊”——采用透光亚克力材质打造名家箴言墙,历史名人的智慧话语在夜间柔和点亮,让静态的建筑空间转化为动态的文化传播载体。
多方参与,激活情感共鸣的“活态传承”。街道特别邀请原住于此的文化名人喻继高之女、著名画家喻慧深度参与设计,从细节到整体把控,确保每一处改造既符合历史原貌,又传递出文化传承的温度。如今,林散之书法墙笔锋苍劲有力,傅抱石哲思图文装置以艺术化手法呈现大师思想,配合主题墙体立面修缮,昔日的斑驳墙面已蜕变为“露天艺术馆”,让街巷成为可触摸、可沉浸、可感知的历史教科书,实现从“保下来”到“活起来”的跨越。
聚焦民生需求:把“关键小事”办成“幸福大事”
街道党工委始终坚持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引,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作为街巷更新的核心目标,通过“党建+治理”深度融合,推动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安全为基,畅通“生命通道”。针对消防通道被占用这一安全隐患,2024年启动专项清理行动,2025年建立长效管控机制——严格规范物料堆放,全面修复破损路面,同步推进自来水管网改造,从源头消除安全隐患,让居民的“安心路”更有保障。
需求导向,精准响应民意。通过召开10余场居民议事会,搭建“线上+线下”意见征集平台,广泛收集“店招防雨水”“花池改休憩凳”等“微诉求”,并逐一转化为改造实效:雨棚延伸至55厘米,为居民提供更贴心的遮阳挡雨空间;花池改造为带靠背的休憩座椅,让街角小景兼具功能性与人文关怀。
精细管控,提升环境品质。完成飞线入地工程,让天空“无线美”;优化店招风格(以浅灰为主调、浅咖为辅色),拆除粗放广告32处,实现街面视觉整洁有序;同步更新健身器材、垃圾分类亭等公共设施,将破旧凉亭改造为融合历史风貌参数化设计与多功能社交场景的“云岭屋”社区会客厅,既保留历史韵味,又满足银龄社交、居民议事等现代需求,让街巷既有“颜值”又有“温度”。
创新共建机制:凝聚“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合力
街巷焕新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多方主体的“大合唱”。湖南路街道构建“党建引领+民主协商+专业执行”三位一体机制,充分激发各方参与活力。
多方联动聚共识。由区城管局统筹指导,街道具体实施,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代表、商户代表及文化学者召开民主议事会,通过“提需求—议方案—督落实”的闭环流程,确保改造方案既符合城市战略定位,又贴近群众实际需求。
资源整合强保障。协调电力、市政等部门协同作业,打通飞线入地、管网改造等难点堵点;引入专业设计团队与施工力量,确保改造工程的专业性与可持续性。
文化赋能添动能。突破传统硬件提升的单一模式,创新打造“高士集”光影文化矩阵、“书信联谊”居民记忆橱窗,以书籍、老物件、光影艺术为媒介,架起历史与当代的对话桥梁,让街巷成为承载集体记忆、凝聚社区情感的“心灵灯塔”。
湖南路街道以傅厚岗、高云岭街巷提升工程为实践样本,深入践行城市更新“微更新”理念,构建起“文脉传承+民生改善+共建共治”的三维治理体系。从方案设计的反复打磨到实施过程的精细管控,既彰显了基层街道服务城市战略的政治自觉,更探索出历史街区与现代生活融合的创新路径。街道将持续深化精细化治理模式,通过系统性环境优化工程,推动街巷从“老旧背街”向“有记忆、有温度、有品质”的城市空间跃升,书写彰显古都魅力、提升民生温度的时代新篇章。(倪朝晖 吴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