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治理 > 治理创新观察
人民建议征集|“小喇叭”唱响大治理——高淳区游山村以乡音乡情打通乡村善治“最后一公里”
来源:南京社会工作   2025-09-11  

在高淳区固城街道的游山村,一只看似普通的“小喇叭”,正悄然改变着乡村治理的生态。它不喧哗,却声声入心;不张扬,却处处见效。这一创新举措源于游山村的“金点子”信箱。有村民提议:“希望能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宣传品牌,为乡村振兴助力。”这条淳朴的建议,最终催生“小喇叭”宣讲品牌的诞生。如今,“小喇叭”持续传递“好声音”,唱响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崭新乐章。

我讲你听”到“你点我讲”

小喇叭奏响精准服务曲

为改变传统政策宣讲“照本宣科”状况,游山村村干部依托“金点子”信箱中收集的村民“需求清单”,广泛征询民意,集思广益,最终推动“小喇叭”实现一场从“单向灌输”到“点单服务”的革命性转变,真正让宣讲内容围绕村民的实际需要展开。

养老保险怎么缴更划算?”“怎么防止孩子去水边玩耍?”“隔壁老张家为宅基地吵起来了,咋调解?”这些来自日常生活的真实疑问,成了“小喇叭”最受欢迎的宣讲主题。围绕政策解读、移风易俗、医保养老、反诈防骗、安全警示、矛盾调解等六大民生领域,“小喇叭”实现精准“滴灌”,村民也由原先“被动听”逐渐转变为“主动问”。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小喇叭”宣讲已覆盖全村15个自然村,开展活动20余场,惠及村民超过2000人次。政策的种子,终于借助“需求”的土壤,真正扎下了根。


土味文艺+暖心服务”

小喇叭演绎治理协奏曲

如何让政策宣讲既入耳又入心?游山村的答案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智慧——那便是让村民自己来当主角。快板《夸夸党的好领导》节奏欢快,小品《垃圾分类要做好》笑料不断,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15个“土味”节目,将枯燥条文化作生动故事,在欢笑声中传递着文明新风。

以前光听干部讲,总觉得记不住。现在看老邻居演的节目,又有趣又清楚,垃圾分类该怎么分,一看就明白了!”村民赵大爷连连称赞。

宣讲的结束,恰恰是服务的开始。“小喇叭”团队深知,真正的宣传必须付诸行动。面对村里不少老人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的难题,宣讲刚一结束,党员志愿者便立即上门,手把手帮助他们完成养老认证。针对卧床不起等特殊困难老人,服务队员主动上门,将惠民政策精准送达,并送去暖心关怀,实现了服务“零距离”。“理论+文艺+服务”的三重奏,让“小喇叭”超越了单纯的宣传,成为一个真正凝聚人心、为民解忧的治理共同体。

找双定评评理”

网格长化身和谐定音鼓

小喇叭”的响亮,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的全心投入——村党总支副书记、四号网格长邢双定。这位扎根基层多年的村干部,不仅是“小喇叭”背后的灵魂人物,更是村民心目中那杆可信的“公平秤”。

在游山铺自然村,两户村民曾因建房地基寸土不让、争执不下。邢双定一次次上门,不急不躁,以“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古训耐心劝导,最终让双方握手言和。从此,“找双定评评理”成了村民遇到纠纷时常挂嘴边的话。凭借多年基层工作经验,邢双定在社区矛盾调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常说:“基层工作,多想一步、多留心一点、多问一句,往往就能解开一个疙瘩。”

身为网格长,邢双定频繁穿梭于各个自然村。排查商铺安全隐患时,他不忘询问村民的生活困难;开展反诈宣传时,他既是讲解员,也是志愿者。他的身影,成为“小喇叭”服务功能最生动的体现。由他倡导设立的“老支书调解台”,更成为将矛盾化解在村头的“稳定器”。网格员们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情化解民忧,他们是“小喇叭”落地生根、切实见效的最坚实保障。

从精准对接需求的“点单式”宣讲,到寓教于乐的“土味”文艺节目,再到主动上门解决急难愁盼的服务实践,游山村“小喇叭”的多维探索,正润物无声地改变着村庄:陈规陋习悄然退场,互助新风日渐浓厚;政策知晓率显著提升,安全防范意识深入人心;邻里关系更加和睦,共建家园的热情持续高涨。

游山村的实践表明,当党的声音以最亲切的多音传递,当为民服务以最贴近的方式实现,乡村善治的根基必将愈发坚实,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也必将一步步成为现实。

来源:高淳区委社会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