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治理 > 治理创新观察
议事、立规、智治!南京盘城新华社区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来源:南京晨报   2025-09-12  

近年来,南京江北新区盘城街道新华社区紧盯治理难点与民生痛点,通过“圆桌议事”解民忧、“村规民约”定秩序、“智慧社区”提效能,厚植乡风促和谐,优化服务惠民生,探索出一条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有效路径。

圆桌议事”聚民心,民生项目落地实

以前组里的水泥路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就积水,骑个车都提心吊胆。现在好了,沥青路又宽又平,走着安心多了,真是为我们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走在完成改造的沥青路上,祝庄组的范大爷脸上写满了喜悦。

遇事多商量、遇事好商量、遇事会商量、遇事大家商量”,这是社区推行“圆桌议事”的初衷。在一事一议、为民服务资金等项目推进过程中,社区主动搭建议事协商平台,今年已先后组织“圆桌议事”6场,邀请居民代表、党员代表、社区两委围坐在一起,从项目选址的确定到施工现场的协调,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最终推动项目顺利落地。“圆桌议事”实施以来,社区已收集居民意见建议100余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建立重点民生工程库28项,从护坡消险,到停车场建设,再到公共设施维修、广场环境出新……“圆桌议事”项目一个个落地,群众满意度也在一步步提升。

村规民约”促善治,信用奖惩树新风

之前总是看到他在门前乱堆乱放、乱扔垃圾,我们劝他也不听,社区把他的行为记录到了信用管理体系中。后来他去社区办事时,网格员依据信用管理制度,向其详细说明此前不文明行为的后果,并引导他通过监督垃圾偷倒的志愿服务来修复信用积分。现在他不仅自己改掉了坏习惯,还常提醒大家文明守纪,这样的信用管理机制确实有效!”在近日的组委会上,王先生的转变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约束难成良序。”今年以来,新华社区结合实际制定并启用《新华社区村规民约信用信息采集办法》《新华社区村规民约信用信息评价标准》《新华社区村规民约“圆桌议事”制度》《新华社区村规民约信用信息激励办法》及《新华社区群规》等“村规民约”5项制度。信用积分高的居民将优先享有便民惠民服务的机会,信用积分低的居民则会被要求参加特定的志愿服务来修复积分,相关奖惩将于年底兑现。此外,社区已组建广场舞队、篮球队、歌唱队等多支志愿服务队伍,引导居民主动参与村规民约的监督与宣传,有效促进了文明有序、共治共享的社区氛围。

智慧社区”赋新能,为民服务提质效

今年,为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智能化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新华社区创新打造新区首批“微数据中心”,同时,将微数据中心实际应用到社区特色服务品牌——“三心”服务体系中,推动形成网格分管副职主要负责、条口分管副职配合、网格员与条口人员具体落实的“四方”责任体系,每周定期更新服务清单。今年以来,累计收集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维修等方面为民服务事项101条,已解决75条,剩余26条正在有序推进中,为民服务的响应速度和解决效率较以往进一步提升。

在此基础上,社区深入打造社区智理驿站,在19个网格组内设置“监控摄像头+喇叭”,并安排专人值守,一旦发现偷倒垃圾、破坏设施等不文明行为,值守人员可通过摄像头实时取证,并用喇叭及时提醒纠正,实现“问题早发现、早处置”。驿站还承担政策宣传、便民服务等职责,通过“技防+人防+服务”的“三位一体”模式,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网格,服务就在身边”。

从“圆桌议事”的“民心温度”,到“村规民约”的“制度硬度”,再到“智慧社区”的“治理速度”,新华社区构建起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下一步,新华社区将继续深化治理创新,让治理更有精度、服务更有温度,让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节节攀升。

通讯员 郭洁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