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区桥林街道百合社区立足安置社区特点和老年群体需求,依托“百合红芯”党建品牌,以“合芯养老·幸福百合”为主题,逐步实现“三重转变”,让辖区老人在“家门口”感受到生活的质感、幸福的温度与安全的守护。
从“忧心”到“安心”服务保障提升适老“新高度”提升安全环境
为辖区17户老年人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同时组织网格员、楼栋长、党员志愿者开展居家安全“护航”工作,累计对用水、用电、用气设施安全检查656人次。
完善配套设施。围绕老年人公共空间“友好度”,小区内部道路实行单线循环,设置明显标识标牌,确保老年人出行安全;打造“红芯”“平安”“阳光”3个主题广场,增设健康步道、休闲座椅等休憩设施;在小区门口增设公交站点,解决老年居民“出行难”问题。
加强智慧助老。安装23个高空抛物摄像头覆盖小区主干道及居民楼,通过智能监控设备,实现紧急事件快速响应。开展“手机课堂”3.0版本,开设智能手机应用、网络购物、医疗挂号、防诈骗等专题课程。

社区为老年人开设“手机课堂”。
从“养老”到“享老”链接资源打造助老“新体系”掌握民生需求,找准服务“切入点”
结合社区“合芯夜话”走访座谈活动,全面摸底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需求意见。社区“两委”牵头成立关爱行动小组,每周按时完成探访任务,密切关注老人生活状况,督促子女履行关爱义务。
依托养老机构,打造适老“生活圈”。联动五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医助浴、文化娱乐等29项服务。探索“社会餐饮+养老助餐”模式,以站点服务、居家上门两种形式,缓解老人“就餐难”问题。
升级志愿服务,构筑养老“幸福圈”。组建“合邻有约”党员志愿、“百合银发”和事佬调解、“乐龄百合”板凳文化3支187人的助老志愿队伍,打造“低龄帮高龄”的传承式互助养老模式。每月10日推出“便民服务公益集市”,联合桥林医院、周边商户、有技能的居民为辖区老人提供义诊义剪、以旧换新、修理轮椅等服务。

社区为辖区老人提供义诊服务。
从“离岗”到“上岗”搭建平台激发治理“新活力”
赋能板凳文化,搭建治理平台。赋予“乐龄百合”板凳课堂更大的助老空间,通过“板凳议事+自治小组”释放治理能量。65名老党员、老组长组成的社区“和事佬”调解队伍,依托“荷风议事厅”,快速解决信访矛盾,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达98%。先后解决楼栋管理、车辆违停、电动车充电等问题200余件。
打造文化队伍,搭建社交平台。打造“百合梨园剧场”,开办“夕阳下的百合”老年大学,增设舞蹈、乐器等特色“课程表”,成立“合声合唱团”“墨香书画社”“合舞齐韵队”等3个老年文艺团体,多次在区级比赛、社区文艺活动中登台亮相。
聚焦技能培训,助力就业稳定。依托“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征集低龄老人技能培训意向课程,通过开展护理、家政等技能培训,实现“技能培训+岗位对接”,成功推荐2名低龄健康老年人在家门口就业。

社区关爱行动小组每周按时探访辖区老人。
从“忧心”到“安心”,从“养老”到“享老”,从“离岗”到“上岗”,浦口区桥林街道百合社区以党建为引领,着力在居住出行、健康养老、社会融入、敬老环境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坚实保障,让“最美不过夕阳红”从歌声走向现实。
来源:紫金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