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法治故事会”向老年居民普及防诈骗常识;“法治小课堂”上,孩子们通过手工制作、红色教育及普法小剧场学法、懂法;法治议事会中,“张圩调解队”用“情、理、法”化解婚姻家庭、遗产继承等多类纠纷……在浦口区永宁街道张圩社区,法治的根系深扎泥土,滋养着社区治理的每一寸肌理,多层次、精准化的法治服务体系切实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近年来,永宁街道张圩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法治护航,聚焦基层治理中的法治难点与民生痛点,创新推出“圩笑”为民服务品牌,通过资源下沉、渠道畅通与多元共治,蹚出一条法治根基扎实、情感纽带牢固、长久善治有效的社区治理新路径,激发基层法治与治理融合的新动能。

关注“一老一小”,法治服务暖民心
近日,浦口区人民检察院走进张圩社区开展法治教育活动,为社区青少年送上了一堂生动而有意义的法治课。检察干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基础知识和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近年来,社区重点关注“一老一小”群体的法治需求,联合浦口区人民检察院、法院、永宁司法所及消防站等单位,打造多层次、精准化的法治服务体系。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立“法治温情驿站”,将法律知识融入日常服务,在爱心义剪中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借助“法治故事会”普及防诈骗常识,已服务老年人800余人次。

在“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中,“张圩小当家”项目嵌入“法治小课堂”,通过手工制作、红色教育及普法小剧场等形式,生动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学。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理解校园欺凌、防溺水等法律情境,在实践中学法、用法。
在张圩社区,一批普法阵地全面焕新,还延伸至群众生活场景中,构建“处处有法、时时学法”的浓厚氛围。线下,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小区活动广场等场所,打造“法治文化角”等固定学习点,定期播放法治电影,更新法律知识与典型案例;线上,通过小区居民微信群,推送“以案释法”短视频,用身边的真实案例解读法律条文,增强普法的趣味性与传播力。
多元参与议事,法治调解促和谐
日前,“张圩调解队”成员、张圩社区69岁老党员戴世武在社区二轮土地延包工作中,积极协调村民,让延包工作平稳有序开展,以平等协商和依法调解推动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在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张圩社区充分发挥党建联动效能,积极汇聚退休老干部、党员志愿者等多元社会力量,凝聚起强大的矛盾化解合力。针对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物业管理等不同类型的矛盾纠纷,整合法律顾问、民警、老党员等力量,打造“张圩调解队”,常态化开展普法与调解,运用“情、理、法”融合模式化解婚姻家庭、遗产继承等多类纠纷,今年以来成功调解案件10余起,有效遏制矛盾升级。

连日来,社区网格员通过“法治走访”动态排查风险,社区坚持排查与调解同步推进,针对一般性矛盾纠纷,做到“日清日结”,快速解决;重大矛盾纠纷,则组织专项研判,制定科学合理的调解方案,确保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深入剖析、妥善处理,通过多元协同调处机制,成功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切实实现“矛盾不上交”。
此外,化解矛盾的还有一场场“板凳议事会”,社区将法治融入议事流程,组织干部、法律顾问和居民共商共治邻里纠纷、物业管理等议题。截至目前,社区已举办30余场法治议事会,现场解答法律疑问50余个。
接诉即办有担当,法治响应“快一步”
每周五,在张圩社区,“圩笑”法治服务专班召开法治复盘会,以清单化方式梳理本周群众需求和矛盾纠纷,确保各类诉求“接得住、办得快、依法办”。

“圩笑”法治服务专班是社区树立“民有所呼,法有所应”理念,构建起的高效协同“红色法治响应链”,通过“党支部牵头—‘两委’包组—网格落实”三级联动机制,实现从走访、分析、交办、督办到回访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社区干部与专班成员走进群众,开展“法治面对面”活动,做到简单问题现场解答、复杂问题限时办结、疑难问题耐心疏导。在汛期农田积水事件中,网格员迅速上报,社区同步组织排涝并开设“防汛法治微课堂”,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讲解权益保障,实现应急与普法双线推进。此外,每季度根据群众法律需求策划普法主题活动,并在接事过程中搜集典型案例,为精准普法提供依据。

法治响应“快一步”,群众满意有“深度”。社区建立健全法治服务评价反馈制度,在服务大厅设置“法治民情收集记录表”,邀请居民对服务态度、办理效率及法律解答准确性进行评价,目前已收集40余条反馈,满意率超97%。
下一步,张圩社区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法治护航,推动社区法治建设由“有形覆盖”向“有效治理”迈进,全面提升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安全感与满意度。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肖凡
通讯员 永萱 卢兴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