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
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南门外的蓁巷,一场“自上而下”引导与“自下而上”参与相结合的街巷更新正悄然发生。
这里不仅是东南大学“寻根计划”的文化延伸点,更是新街口街道党工委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场。在推进蓁巷-将军巷片区综合整治的过程中,街道党工委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通过搭建议事平台、发动党员力量,让老街巷在焕发新生的同时,也凝聚了人心。

搭建“议事台”,绘就民心“同心圆”
城市更新不仅是工程的更新,更是人心的更新。成贤街社区党委牵头搭建了“蓁心话·巷未来”居民议事平台,成为了汇集民智、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核心枢纽”。
改造初期,在党委引领下召开专题议事会,邀请居民代表、商户、东南大学师生、设计团队等多方主体,围绕设计方案、施工影响、长效管理等议题畅所欲言。居民提出的“台阶雨天湿滑”、“空调外机影响美观”、“非机动车停放杂乱”等“负面清单”被逐一记录,并转化为设计团队图纸上的“优化清单”。
这种“民事民议民决”的模式贯穿项目始终。在决定如何改造一条与蓁巷相连的废弃支巷时,社区网格员结合网格党支部,主动上门收集周边居民的意见。面对巷内废弃花坛、垃圾堆放和“僵尸车”长期占道等问题,党委将初步改造方案带到居民中间反复沟通协商,最终形成了清退僵尸车、移除废花坛、铺设沥青路面、打造开阔休闲空间的共识方案,使曾经的“卫生死角”变成了居民们饭后散步的“活力通道”。

激活“神经末梢”,党员勇当“前哨兵”
要想实现精细化的街巷治理,必须充分发挥网格党支部和党员楼栋长的“前哨”和“探头”作用。他们生活在巷子里,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最为熟悉,是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和化解矛盾的第一道防线。
在施工过程中,正是这支扎根一线的党员队伍,成为了保障安全与质量的“移动监督岗”。支部书记杜淮琴发现,为方便居民休息而搭建的竹制背景墙,其竹子并未完全固定,存在脱落伤人的重大安全隐患。她立即向社区党委上报,社区党委迅速响应,第一时间联动街道、施工方、设计单位到场勘查,共同商定加固方案,及时消除了这颗“隐形炸弹”。
无独有偶,党员楼栋长张劲松在巡视中发现,院子门头灯的线路安装存在设计缺陷:电线直接从大门上方低空穿过,不仅高度不足易被货车刮蹭,更有漏电风险。他当即与社区和施工方负责人交涉,现场论证可行性。在他的积极协调下,施工单位最终采纳了建议,将线路改为从地面安全穿管铺设,用最稳妥的方式解决了潜在的危险。
这两件“小事”生动表明,社区党委构建的“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员楼栋长”三级组织链条高效运转,使得问题能够被及时发现、迅速响应、有效处置,将党建引领的成效体现在了治理末梢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党旗飘扬,巷美人和
从竹墙加固、线路改造到支巷焕新,一个个案例的背后,是社区党委坚持以党建引领贯穿城市更新和街巷治理全过程的坚定决心。通过搭建多元议事平台,党委听到了最真实的“民声”;通过激活网格党员力量,党委拥有了最可靠的“触手”。
如今的蓁巷,不仅有了美观的打卡墙、舒适的休憩区、精致的商户门头,更形成了一种“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共享”的良好治理氛围。下一步,成贤街社区党委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网格共治”模式,让党旗在街巷里飘扬得更高,让“蓁心”与“党心”贴得更近,共同谱写老城更新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
通讯员 顾伟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