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新兴领域蓬勃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紧贴新兴领域的鲜明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创新举措推动新兴领域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激活“红色引擎”
变“单打独斗”为“全域联动”
强化“统”的思路。坚持系统思维,将新就业群体纳入基层党建总体框架,发挥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协调机制作用,提升区委“两新”工委实体化运行效能。以“强基领向”行动为抓手,将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纳入党的建设考核体系,强化责任落实。
延伸“管”的触角。坚持“管行业也要管党建”的原则,将外卖配送等7个行业党委(党总支)关系划转至区委“两新”工委,构建横向齐抓共管、纵向上下贯通的高效工作格局。结合企业大走访、“百链千企”蹲点调研,开展新兴领域“清底数、建组织、补短板”行动,动态掌握从业人员和党员底数,全力推进“两个覆盖”。
凝聚“团”的力量。深入实施基层组织建设“磐石工程”深化行动,推动快递物流、网约车等新兴领域成立行业团工委,通过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实现党团联动。
打造“暖‘新’港湾”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破圈”
构建“全站式”服务载体。在全区打造197个“宁小蜂”驿站,提供临时休息、饮水热饭、手机充电等服务;结合新就业群体特点,因地制宜开展技能培训、心理咨询、健康义诊等活动。
夯实“全方位”服务保障。制定出台《关爱凝聚新就业群体20项举措》,实施“新”心向融、四季暖“新”专项行动,拓展新就业群体在文体健康、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服务范围。今年,江宁区探索新业态劳动纠纷一站式多元联合调解新模式,设立一站式调解中心,构建“党建引领、部门协同、行业参与”的新工作格局。该中心成立以来,累计受理涉及新就业群体劳动争议案件110余件,解答法律咨询130余次。
营造“全社会”友好环境。开展“骑手友好社区”专项行动,借助“宁新码”数字平台解决进门难问题;针对新就业群体“找房难、租金高、配套缺”的“心头事”,盘活区内资源打造“新宁之家”,以低价定向租赁600余套房源并配套服务,目前入住率近五成。
筑牢“坚实防线”
变“薄弱短板”为“多维护航”
搭建法律桥梁,化解矛盾纠纷。优化新兴领域法律服务供给和矛盾调处机制,通过推进区、街道、社区(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在新就业群体及企业聚集场所设立法律援助联络点,安排律师驻点值班。在社区(村)建成115个特色调解站点,如“家门口的调解室”“乡贤调解室”“有事您说话”等,延伸矛盾纠纷化解触角。
推进试点工作,保障从业者权益。作为《江苏省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实施办法》首批试点区,江宁区主动对接曹操出行、美团、饿了么等7家平台企业,鼓励参与试点。目前已完成1300件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的申报审批工作。
融入“共治格局”
变“治理变量”为“发展增量”
发挥优势拓宽渠道。线上依托“南京市职业培训e起学”等平台,为新就业群体提供碎片化学习课程;线下开展应急救护公益培训,80余名新就业群体取得心脏复苏培训证书,提升其参与基层治理的能力。推选“两代表一委员”,聘任“社会观察员”,建立志愿服务队,目前已有1人当选市人大代表,180余人被聘为“社会观察员”,共建立85支志愿服务队,累计收集反馈信息问题近300条。今年1月初,快递员陈林在配送过程中发现小区北门路面地基下沉,作为“社会观察员”第一时间将安全隐患上报给社区,社区、街道收到后迅速组织施工队进行维修,一周内完工。这正是江宁区新就业群体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的生动体现。
数字赋能正向激励。2024年底,江宁区率先推出“掌‘新’码”创新项目,新就业群体通过“掌‘新’码”可一键上报社区有关问题至基层治理平台并获取积分。通过积分激励机制,累计积分兑换物资,形成“以服务换服务、以服务促治理”的良性循环,激发新就业群体的服务热情和参与动力。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