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21年王宗田(右)驱车四五百公里驰援河南。(受访者供图)
□ 本报记者 许雯斐 通讯员 查德群
“有位大姐站在路边,举目无亲,3天没怎么吃东西。可怜哦,我怎么可能不帮?”2021年夏,看到河南遭遇特大暴雨灾害的新闻,王宗田装上一包干粮和水就奔赴现场参与救援。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印象最深的依然是那些“无助的人”,说得最多的就是那句“我怎么可能不帮?”
前不久,王宗田出差途经常州一快速路,偶遇一起多车追尾事故。发现事故车主站在车边等待救援,也未架设警示标牌。王宗田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主动提出免费帮忙拖车。“安全第一,咱们赶紧走。”路遇“突发”,“拖车侠”必上前!
王宗田,50岁,一名拖车司机,家住南京江北新区长芦街道陆营社区,是土生土长的长芦人。黝黑的皮肤,魁梧的身材,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讲起话来直爽利落。“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中华儿女,看到别人有困难,我就要挺身而出!”
11天辗转三地,他只“挥手”作别
只是,每当讲起曾亲历的他人困境,他会不自觉放慢语速,眉间深深蹙起纹路,言语间浸透着深沉的悲悯。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话恰恰映照了这位铁汉的仁者本色。
时间回到2021年的那个夏天,王宗田开上拖车,带上6岁的小儿子,驱车四五百公里开往河南。“当时想得简单,就想给孩子看看,生活不总是风和日丽。孩子妈也爽快答应,男孩子该多经历些风雨。”
到达郑州后,王宗田看到洪水所过之处,满目疮痍,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孩子也似乎一下长大,“老爸,太惨了,我们要帮帮他们。”来不及休息、顾不上疲惫,王宗田争分夺秒加入救援,转移受困群众、拖拽被困车辆,积极寻找当地救援组织,接受救援任务。
王宗田翻起手机相册,百十张影像背后就是上百个救援故事。“你看这一家子,有老人还有残疾人,当时不少安置点都满员了,我拉着他们跑了一天。”望着硬挺着身子、强撑着精神的老人,他又急又心疼,掏出自己备的干粮给他们吃,一边安慰一边联络安置点。终于把一家人安置好,对方感谢并追问他的姓名,他只挥挥手,就一步跃上驾驶室,奔赴下一程救援。
当时,为更好地完成救灾任务,王宗田将儿子送回家后,又马不停蹄奔赴灾情严重的新乡,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一轮的救援行动中。在新乡城区奋战了一个下午,晚上得知新乡下辖的卫辉灾情更严重,王宗田第二天一早又赶到卫辉继续参与救援。11个昼夜,王宗田辗转郑州、新乡、卫辉三地,参与运输物资、救援和转移被困群众与车辆数百次,自掏腰包万余元。有几个人出差被困,他直接驾车300公里将人送回家乡。“救急哪论远近?若错过这趟车,谁知他们还要苦等多久。”
别人遇难,谁能不伸把手?
“我做的事实在不值一提,别人有难,还能坐视不理?”对于王宗田而言,帮助别人像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如此自然。而这种“基因”正来自于他的家乡。
13岁那年父亲离世,母亲拉扯他和妹妹长大。他坦言,成长路上,全靠陆营的乡里乡亲帮忙。这家给塞点吃的,那家帮忙干些体力活。王宗田也很争气,在学校里成绩优异、表现突出,年年拿奖状。
高二那年,看着年幼的妹妹和独自支撑家庭的母亲,他决定出去打工。“当时,老师找我谈话,你考大学,我供你。”他感动不已,但依然坚定地告诉校长,“您放心,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混出个样子。”
带着乡里乡亲的满满祝福,王宗田南下打工。在厂里,他肯吃苦、爱钻研,很快掌握了机电维修技术。不过几年,就从普通工人晋升为科长,再干到副厂长。
一天,一名新员工外出时遭遇车祸,肇事者逃逸。王宗田接到消息,二话不说赶往现场。面对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姑娘,王宗田立刻召集员工,开车将受重伤的姑娘送去医院。挂号、缴费、拍片,王宗田跑上跑下满头大汗,将姑娘安置妥当。后续又发动全厂员工捐款,他率先拿出当月工资的三分之一,捐出1000元,最终为姑娘筹得8000多元善款。在他的带头号召下,还有2名工友24小时换班看护。
没人不信服王大哥!当时,厂里不少工友还不到20岁,有的工资一大半要寄回家补贴家用,常常饿着肚子开工。“一些女孩子有时饿得直打晃。”王宗田看不下去,塞个20元给工友吃饭是常有的事。“当时,我有技术,工资高一些,他们就像弟弟妹妹,实在不忍心看他们挨饿。”
2008年汶川地震他主动捐款、2010年同事重病他连夜护送、2021年参与河南暴雨灾害救援……20多年来,凡目之所及、力之所能,他都敢于挑重担、伸援手,为他人排忧解难。
高速路上,“拖车侠”出动
5年前,王宗田回到家乡,从事拖车行业。在那场暴雨灾害救援之外,这位常年奔驰在全国高速上的拖车司机,从未停下过自己助人的脚步。对于每位受助者而言,他总像是从天而降的“拖车侠”。
某次,王宗田开车至湖南湘西境内,在一段大下坡的高速路上,他看见前方一辆皮卡车抛锚了,驾驶员正在一旁火急火燎地打电话。“高速路上这样的操作太危险!”王宗田赶紧打开双闪将拖车稳稳停到应急车道,并示意皮卡车驾驶员立即走到高速护栏外。
交流后,王宗田了解到,对方是一位土家青年,正准备去山里进货,没想到半路上皮卡车出现了故障,正在为联系不到维修人员而发愁。“你不要着急,我帮你把车拖下高速,不收费。”在做好安全警示的前提下,王宗田将皮卡迅速移上拖车,驱车50多公里才下高速,本着“帮人帮到底”的初衷,王宗田宁愿自己绕路,也坚持将土家族青年送到最近的车辆维修站。土家族青年当即提出付钱表达感谢,他连连推辞,“不用,不用,我帮你不是为了报酬,我不能眼看着你困在高速上,那太危险。”
5年多来,王宗田在高速公路上免费救援的足迹,跨越全国20余个城市。记者问他,“拖车是你的营生,你为啥总免费。”他当即答,“那是两码事,高速路上安全第一。我遇上别人有危险,人付钱你才帮忙,那算什么人?”
疾驰的高速路上,王宗田和他的拖车,是照进那些突发事故的一束光。他依然奔波在路上,那份因善良而生的光芒,照亮了无数人的前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