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过,暑气未消,金陵城仍炙热如蒸。橙色高温预警下持续攀升的温度计,见证着“城市奔跑者”们的坚守印记——汗水浸透的骑手工装、烈日炙烤的快递车厢、空调外机轰鸣声中的网约车辙痕……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用滚烫的车轮丈量市井经纬,以灼热的汗水浇灌城市烟火。聚焦新就业群体“送单难”“休息难”等急难愁盼问题,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部署“清凉一‘夏’”十项关爱举措,以“物资保障+服务升级+社区融入”的全方位关怀体系,为“城市奔跑者”送上“清凉套餐”,让高温下的坚守充满温情。
一份礼包 传递城市温度
市、区两级上下联动,织密关爱服务网络。全市发放5000余份、总价值超百万元的“爱‘新’礼包”,同步升级千余个“宁小蜂驿站”,部分站点增设淋浴、住宿等服务,让奔波的身影随时能“充电续航”。
各职能部门协同发力。市交通运输局交通执法总队深入开展“车轮滚滚跟党走”党建活动,为出租汽车、货车司机送去冰镇饮品、遮阳伞、防晒冰袖等防暑物资;市市场监管局、市外卖配送行业党委联合举办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基层站点建设暨“夏送清凉”慰问活动,为爱心企业捐赠冰柜、矿泉水等物品,获颁公益捐赠荣誉证书;市邮政管理局开展专项慰问行动,惠及360余名快递小哥,重点保障高考录取通知书寄递服务与外包员工权益。
各版块特色举措落地见效。玄武区创新政企共建模式,整合妇联、保险、物流企业资源筑牢保障网;秦淮区红花街道链接专业医疗资源,定制中医防暑饮品、眼科健康套装;鼓楼区发布清凉驿站地图与防暑指南,让服务可感可知;雨花台区为800余名劳动者供应冰饮,发放1350份防暑用品;浦口区发布“高温天善待骑手倡议”,募集爱心企业冷饮350箱,安排专车配送到各快递网点、外卖站点;溧水区设置16处“爱心冰水”取水点,免费供应本地矿泉水;高淳区升级24小时主题驿站,提供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特色服务,并督促平台优化配送路线与时间,降低高温作业风险。
一套机制 优化工作体验
南京着力构建长效保障机制,让新就业群体工作更舒心。推动平台企业优化高温配送规则,免除极端天气差评;联合150余家“小蜂食堂”提供平价餐饮,发动2400余家商户加入“爱心餐”行动,超1000家“清凉合伙人”敞开服务大门;加速换电设施布局,让骑手告别“电量焦虑”。
江北新区打造“骑迹星链(桥北)”骑手友好商圈,发展86家提供暖‘新’食堂、换电站等专属服务的商户,新增14处商圈停车位,推广“宁新码”畅通配送“最后100米”;鼓楼区137个驿站实现“清凉包”全覆盖,联合专业力量排查电路隐患,实行“高温不打烊”服务制度;栖霞区开办17期爱心暑托班,招募500余名志愿者,为300余名新就业群体子女提供看护服务,解除后顾之忧;六合区建立“联席会商”机制,线上线下双渠道收集诉求,实现全流程闭环处理。
一揽子服务 守护身心健康
南京升级服务供给,全方位守护新就业群体身心健康。优化“宁新码”功能实现政策咨询、站点导航“一码通办”;开设100余场健康义诊与心理辅导,专项热线24小时在线;为网约车司机定制充电优惠、免费公寓等专属福利,通过300余场免费体检、爱心暑托班等活动解除后顾之忧。
玄武区链动各部门资源,举办新兴领域“小手拉大手·共建平安玄武”法治夏令营,带领140余名新就业群体及其子女走进公检法;秦淮区双塘街道推出“健康护航计划”,开展“暖‘新’文化项目”惠及500余人次;建邺区莫愁湖街道召开专题座谈会,收集高温作业保障建议并纳入优先办理事项;鼓楼区打造5家“心理关爱驿站”,开展应急救护培训覆盖1200人,创新“爱心电费”项目试点;栖霞区建立诉求闭环处置机制,解决新就业群体诉求12个;江宁区“宁小蜂驿站”设置“连‘新’卡”,实现扫码随时反映问题;溧水区推出“骑士卡”套餐破解“话费高、充电难”;浦口区建立“党建爱‘新’联盟”,实行站点结对机制掌握动态。
一座城 共建共治共享
南京以关爱服务为纽带,推动新就业群体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治理参与者”。鼓励新就业群体化身“社区合伙人”,通过“先锋指数”积分兑换福利;开通意见诉求收集通道,确保各方的声音都被倾听,书写城市与奋斗者的“双向奔赴”。
江北新区启动“社会治理合伙人”招募,推行“随手拍、随身讲、随时办”模式,组建“江小卫”专业骑手队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玄武区吸纳持证“红十字救护员”骑手加入社区应急队,补充基层安全力量;鼓楼区选聘220余名新就业群体担任流动网格员、“新”管家等角色,收集各类问题300余条;栖霞区53名新就业群体通过“随手拍”反馈治理问题560余条,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浦口区聘任驻点快递员为兼职网格员,参与11个党建引领物业小区的日常治理;溧水区引导骑手担任“食安监督员”,快速处置食品安全问题53起;高淳区探索“快递+消防”模式,140名快递员兼职“安全员”,清理消防通道障碍物156处。
城市治理的温度,藏在梧桐树荫下的清凉补给站里,沁入新就业群体匆匆饮下的冰镇绿豆汤中。当“小蜂食堂”的餐桌前聚满歇脚充电的骑手,当暑托班教室传来新就业群体子女的琅琅读书声,困扰奔忙者的“急难愁盼”正化作保障的甘霖,浸润着这座城市文明的根系。这份“解渴更解忧”的全周期关怀,让滚烫车轮丈量过的街巷轨迹,延伸为直抵人心的温情纽带。这场名为“清凉一‘夏’”的行动,不仅用温度守护着城市的奔跑者,更以“关爱赋权、双向奔赴”的治理密码,构建起新就业群体与城市共生长的循环——让每一份高温下的坚守,都浸润着被看见的尊严;让每一声穿梭市井的引擎轰鸣,都沉淀为文明跃升的注脚。
来源:新浪微博、交汇点新闻、各相关区委社会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