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滴滴开放日顺风车体验监督员评审会江苏专场在南京举办。本次参与活动的用户是通过报名提交个人最关心的顺风车议题及建议,经筛选产生的。在活动现场,包括车主、乘客及行业专家在内的近20名顺风车用户以“滴滴体验监督员”的身份面对面交流,各自代表不同用户身份,以分享顺风车出行经历及平台真实案例讨论的形式,共同探讨用户关心的顺风车产品交易体验、合乘出行体验、外挂治理等多个议题。增进了顺风车“车主-乘客”的双向互信,相互理解的同时,也通过多方共建的方式探索提升平台服务能力。
区别于公共交通与网约车模式,顺风车合乘具有典型的司乘平等互助属性,通过车主先发布出行计划并进行司乘友好沟通、双向选择来匹配最终的出行计划,同时因为顺风车具有“越远越便宜”的典型特征,因此多数用户使用顺风车的场景发生在跨城、长距离的行程中。针对顺风车出行的上述特点,在场用户与专家学者、滴滴顺风车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就如何进一步明晰司乘友好互助的权责关系、平台服务与治理的关键动作等向平台提供更多全面视角的立体化建议。
滴滴开放日,作为滴滴与司乘间沟通的渠道,在此之前已举办包括网约车司机评审会、女司机、宠物出行等多个主题的开放日,未来滴滴将尝试通过更多样的形式开展开放日活动,旨在不断加强平台与司乘间的沟通,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实现“开放、倾听、进步”。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杨静
共治破局顺风车生态:
一场南京圆桌对话重塑出行信任
记者手记
在算法主导的互联网时代,不论是打车、网购还是点外卖,大家早已习惯了平台与用户的关系——被简化为数据交互与模型优化,而真实的平台、服务提供者、真实用户的情感连接却往往湮没于数字洪流中。滴滴近期在南京举办的这场顺风车开放日体验监督员评审会,以一场持续4小时的交心对话,打破了这一僵局。它不仅是企业倾听用户声音的一次尝试,更标志着平台治理模式从“单向规则输出”向“多方共同书写”的重大转型。
这场开放日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其形式本身所体现的谦卑与诚意。企业主动摘下“规则制定者”的光环,将司机、乘客、专家聚集起来,以平等身份拉家常。南京会场中,有的顺风车车主带来身边十几位同行的跨城订单建议,而大学生小林则准备了不少笔记。无疑,好的规则不应诞生于封闭的会议室,而源于真实的服务提供者、服务使用者,让“草根智慧”真正入场决策。
例如在南京此次的对话中,大家讨论了顺风车与网约车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司乘纠纷与矛盾。比较典型的是吸烟问题,在顺风车场景中,这种矛盾更为突出。因为在网约车场景中,哪怕是有烟瘾的人,也可以“忍一忍等下车了再吸烟”,而顺风车车程较远、乘车时间较长,会将这个行为冲突扩大化,就容易有司乘矛盾。再比如,很多人在市内短途乘车,不会觉得累;而如果长时间乘车就想脱鞋放松一下,但是这种“陋习”也会给不少司机带来困扰。
更值得肯定的是,此类开放对话重构了司乘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顺风车本质是“互助共享”的轻型社会契约,但其矛盾往往源于认知鸿沟。例如在此次的探讨中,不少顺风车车主认为,自己并非职业司机,顺风车要求车主事先根据自己的出行需求发布路线并寻找乘客,但是车主也可能会临时改变计划,乘客也是如此,经常改变自己的计划。因此在顺风车合乘的场景中,出行计划的撮合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
此次南京开放日通过场景化方案,在保障车主议价权的同时赋予乘客知情权,使经济博弈转向价值共识。从企业发展的长远视角看,此类开放日绝非短期行为,而是构建持续信任机制的战略投入。
平台经济进入下半场后,核心竞争维度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服务生态的精细度、人性化与可持续性发展。用户参与显然可以有效提升规则的生命力与执行力;而对于像滴滴一样的平台企业来说,企业真正的韧性,正是来源于多元主体的共识共建,企业的开放性与谦卑度,无疑将成为其长期发展的关键资产。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