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社会工作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爱心,为社会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2025年社工考试在即,南京社会工作公众号推出“社工成长记”专栏,将聚焦典型人物,讲述他们对专业社会工作的执着追求、在服务基层群众中的感人故事。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些社会工作者的成长轨迹,一同感受他们的坚持与担当。希望更多人了解并支持社会工作,踊跃加入社会工作者的行列。

默默守护尊崇的人
我叫曹静,是一名军休社会工作者。
非科班出身的我,在2009年考入军休所工作,面对200余名服务对象的高差异化需求,仅有8人的工作人员团队难以实现高质量服务全面覆盖。2012年,在参与中级社工师考试过程中,我首次系统学习社会工作理论,让我意识到日常工作中自发形成的做法有理论支撑,可以解决当下面临的不足。此后,我开始探索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在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在军休干部中进行了需求调研。通过近一个月的实地走访、面谈、收集需求,根据信息分类制定服务方案,这是我社会工作方法的初次实践,也为我日后成为高级社工师奠定了基础。
第一个印象深刻的案例是一名37岁的军休干部。大学期间,他因公致残,导致腰部以下截瘫,全家5口人仅靠一人工资维持,经济压力大。由于对政策不了解,他明显缺乏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接收安置工作陷入僵局。军休所按照军休社会工作的业务流程和工作内容,与本人进行4次面谈,3次走访其原单位,分析其个人和家庭的优劣势,制定详细的接收安置计划。综合考虑军休干部本人意愿和军休所服务保障能力,将其家庭及原单位共同作为服务对象。这一做法,消除军休干部的疑虑,也为其家人建立起信心,顺利完成接收安置工作。此案例获得当年省优秀案例一等奖,登上《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成立后,社会工作迅速融入退役军人服务。2021年,鼓楼区首个军休社会工作阵地——乐龄中心揭牌。中心携手枢纽型社会组织,实现资源多元链接。从最初的一小间活动室的免费便民服务开始,中心先后开展“百年正风华”“风景半边独好”“今又重阳”等系列主题活动,连续开展“岁岁阖乐”全家福拍摄;与周边医院、社区、学校签订共建协议,引入多家优质养老机构,形成具有军队特色的“点、线、面”工作模式。社会工作部成立后,军休社会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2024年,军休社会工作新质讲堂启动,介绍军休社会工作、军休服务社会化领域的创新做法,邀请高校老师、基层实务专家从和谐社区、困境妇女、业务提升等多维度出谋划策。
今年是我从事军休工作的第16年,也是我成为高级社工师的第6个年头,已完成上百例接收安置服务案例。这其中,有因为档案中入伍时间和军(工)龄不对应而影响工资核算的军休干部唐老,也有从异地安置到南京时亟待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军休干部张老。在实践中,我不断探索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参加高级社工师评审时,有一个问题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你为什么想成为高级社工师?我希望通过贡献一己之力,增强大众对社会工作者的认同,激励更多人才投身社会工作。如今,当我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持证社工,社会工作领域越来越受关注,我心中充满了自信与自豪!
来源: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服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