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王”的进阶之路
第一次踏入儿童生活室,三十多个稚嫩的生命张开双臂,咿呀呼唤着“爸爸”“抱抱”的情景,让我深受触动。自那时起,我决心投身社会工作,用我的付出让这些孩子感受到世间的温暖。
福利院为孩子们构筑起爱的港湾。在这里,我坚守初心,以满腔热忱,积极联络社会爱心资源,探索“类家庭”养育模式,助力孩子们实现“拥有一个家”的梦想。十余年如一日,我逐渐成为他们彷徨无措时倾诉的对象,支撑他们重拾信念的依靠,也是大家心中值得信赖的“闫哥哥”。
刚进入青春期的阿民(化名)因病接受小腿截肢手术后,变得沉默寡言,常独自在房间哭泣,对康复治疗持抵触态度。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决心用专业的方法帮助他勇敢战胜困难。我采用生态视角下的生命模式,对阿民及其环境进行介入,借助榜样力量帮助他转移生活压力,平复心理创伤;基于他对于武术的爱好,引导他为追寻梦想接受康复训练;发挥他擅长手部精细动作的特点,教授劳动技艺,减轻他的焦虑。同时,我与阿民生活室的保育人员、同辈群体、病友以及机构负责人、医生、康复治疗师、特教老师等人员合作,共同为他构建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持网络,改善生活室的环境品质。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阿民重新接纳自己,走出了生活阴影。
在儿童福利机构,许多孩子像阿民一样患有身心疾病。为提升专业能力,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绘画、沙盘等心理治疗方法,丰富服务手段,逐步探索出针对特殊儿童的有效干预策略。
平安(化名)因双侧外耳道闭锁及语言理解能力不足,与他人沟通出现障碍导致其行为偏差。通过评估发现,平安的行为问题主要在于他的社会化程度不足。我通过真诚的陪伴与平安建立了信任关系,采用绘画、游戏等方式帮助他调整认知,协助他学习哑语、接受听力重建手术。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我帮助他建立起规矩意识,学习规范行为,优化资源获取途径,消除环境中的负面标签,还教导他在同伴中倡导物品归属明确及“有借有还”的准则。通过有效的训练,平安从众人避之不及的“问题儿童”成为备受大家喜爱的“小天才”。
作为社会工作者,我在积累宝贵经验的过程中,致力于成为儿童成长的守护者,让所有孩子能拥抱爱、富有爱、平安喜乐。
独行快,众行远。在国家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大力支持下,我和儿童福利院的伙伴们共同组建了一支40余人的专业社工团队,先后开展了盐城阜宁风雹灾后心理援助、“宁商协作”困境儿童关爱活动等多个专业服务项目。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领域“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志愿服务”网络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社会爱心力量关注到这个特殊群体,共同致力于构建“护童之网”。
来源: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服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