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委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夯实党建引领特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人才基础,江宁区以全区社会工作者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通过“专业培养促能力、专业平台促交流、专业方法促发展、专业队伍促治理”,全面营造比学赶超、互助共进的良好氛围,持续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水平,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江宁区开展首届社会工作者职业技能竞赛。
以专业培养,锻造实战尖兵
筑牢根基,常态化培养体系。聚焦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发展,每年系统组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广泛动员符合条件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今年,全区成功报名5098人,同比增长7.67%;累计开展各类培训150场,4名通过高级社工笔试。
精准赋能,实地化培训机制。今年以来,开展为期半年的“送训入街”基层赋能活动,覆盖10个街道,围绕民主协商、矛盾调解、志愿服务、舆情应对等实务内容,举办定制化课程14场,培训超2400人次,切实提升社区工作者一线实战能力。
萃取经验,专业化赛训融合。竞赛前邀请专家导师开展案例教学、剧本辅导、场景模拟等专题培训8场,深度解析近百个真实案例,为社工在实际服务中提供可复制、可操作的方法论支持。
以专业平台,激发交流共创
凝聚共识,跨领域以赛汇智。自6月启动以来,竞赛吸引来自机关、街道、社区、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等286名社工积极参与,引导广大社工深刻认识社会工作者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角色,强化投身基层治理的使命担当。
拓展视野,民生热点多维呈现。聚焦就业创业、非遗传承、家庭心理、小区治理等民生关切,10组社工通过舞台展演,将一线案例与专业方法深度融合,生动传递“小事不出社区、矛盾化解在基层”的治理理念。
激活动能,互学互鉴激励成长。评委针对治理难点、矛盾调解等现场点评、答疑释惑,推动社工在思维碰撞中共同提升,促进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实效。竞赛评选团体一、二、三等奖各1名,显著增强社工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与荣誉感。
情景剧《指尖上的梦想》呈现化解家庭矛盾的动人场景。
以专业方法,驱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理论赋能,推动专业价值落地。紧扣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提升要求,决赛中十组选手将多元专业理论有机融入情景剧展示,内容从帮教援助到产业振兴,实现理论价值在真实场景中的应用升华。其中,《破茧成蝶》情景剧精准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助力本土品牌“陆郎茶干”重现生机,获得现场强烈反响。这一过程既彰显了社会工作者“理论联系实际”的核心能力,也体现了“以理论筑基、以实务固本”的科学培养路径。
聚焦实务创新,提炼可复制工作方法。针对矛盾调解、社区自治等重点难点,选手通过情景剧多维度呈现专业问题解决能力:《工伤赔偿多元化解》生动展现社工联动多部门、全流程化解复杂纠纷的实践;《社区里的“和解密码”》依托“三步调解法”有效激活社区自治内生动力;《睦邻蔬香》融情、理、法于一体提出可行治理方案,清晰折射出江宁区“聚焦实战、案例育人”的培养导向。
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协同服务网络。围绕基层服务“全覆盖、高效率”目标,决赛现场多组社会工作者展现出“社工牵头、多方响应”的协作机制——处理家庭矛盾联动妇联,化解工伤纠纷对接人社,同时积极引入专业机构与社会平台,织密基层援助网络。通过打破服务壁垒、畅通资源链接,既强化了专业服务的支撑体系,也显著提升了基层服务的覆盖广度与实施效能。
情景剧《西瓜地里的新希望》演绎村民探索电商销售渠道的故事。
以专业队伍,夯实治理根基
志愿引领,精准匹配需求。全区现有持证社工4206人,其中高级社工师2人,覆盖多项民生重点领域。通过引入驻点社工、常态化走访和议事协商,梳理为老服务、儿童关爱、环境整治等高频需求,精准链接志愿队伍。目前已推动王墅社区、外港社区打造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
校地协同,共建育才网络。与南京工程学院合作办赛,是江宁区深化校地融合的生动实践。指导南京市月华路小学湖东路校区成功申报省级学校社会工作服务试点,推动南京工程学院与社会组织联合开发省级信访实务课程,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合作新格局。
深耕基层,贯通治理末梢。会同组织部门强化社区“两委”队伍建设,以“三岗十八级”推进社区工作者纳入城乡人才统一管理。深化九个“一件事”全链条治理,明确网格事项清单与部门职责,推动“吹哨报到”机制向社区延伸,全年协调解决治理难题200余件。
下一步,江宁区将汇聚多方力量,持续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育体系,拓宽职业发展路径,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服务品牌,推动社会工作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来源:江宁区委社会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