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服务 > 志愿经验
鼓楼区“邻别急”志愿服务:织密家门口的“幸福安全网”
来源:南京社会工作   2025-08-15  

南京市鼓楼区中央门街道天正和鸣社区结合辖区老旧小区密集、背街小巷纵横、困难群体集中、人口密度高、治理难度大的痛点,创新构建社区应急服务体系。社区以党组织为核心,整合辖区医院专业力量、社会组织资源、居民骨干及新就业群体,着力打造专业化社区应急志愿服务队伍,有效防范老人突发疾病、火灾及意外伤害等风险。通过建立快速响应的流动应急机制,完善网格化应急管理体系,社区切实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为居民构筑坚实安全防护网。

固本强基,建强专业应急队伍

多元融合,夯实组织基础。社区主导,联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等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居民骨干形成核心力量,积极吸纳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构建“固定骨干+流动补充”的应急志愿体系,实现社区安全全覆盖。

专业赋能,提升核心能力。定期邀请专业急救员和医疗专家,为志愿者系统培训心肺复苏(CPR)、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及溺水防范、紧急避险、消防逃生等应急技能。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通过模拟演练、案例分析提升实战能力。设立专业考核机制,为达标者颁发国际认证急救员证书,确保志愿者具备专业可靠的救援水准。

激励保障,激发服务动能。建立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对优秀志愿者颁发荣誉证书、赠送急救包、提供健康体检;统一配备急救装备、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保障志愿者安心安全服务。

创新驱动,组建流动应急机制

广纳新力,拓展覆盖网络。充分发挥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强、覆盖面广的优势,组建“流动应急志愿队”。与顺丰速运四川路营业点建立合作机制,通过“宣讲动员+政策激励”,提供培训、积分兑换等激励措施,招募30名新就业人员加入。队伍实行“平急结合”运行模式,既保障日常服务,又强化应急响应能力,有效织密社区应急网络。

精准培训,提升服务效能。构建“理论+实操+情景模拟”三维培训体系。联合红十字会开展CPR认证培训,协同消防部门实施火灾逃生演练,编发《应急救护指导手册》。建立“1+N”帮扶机制,由5名专业应急员分别带队指导,通过月案例研讨、季考核评比持续提升能力。截至目前,队员均已掌握心肺复苏、创伤包扎等6项基础急救技能。

实战检验,凸显流动价值。项目启动以来,已处置老人跌倒骨折、气道梗阻等3起突发事件;为130户老年家庭建立急救单元,有效提升老年群体自救能力。流动志愿队开展“随手教”行动15余次,社区居民急救知识普及率达76%15组家庭获美国心脏协会(AHA)认证。通过项目实施,形成“社区—医院—社会组织—居民”四环链式应急救护服务体系。

系统集成,织密应急保障网

高效协同,强化指挥中枢。社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与志愿队伍、医疗机构、社会组织的紧密联动机制,实现突发事件信息共享、快速响应、高效处置。

科学布防,完善设施体系。合理投放AED设备,为独居老人等配备“爱心小药箱”,定期上门安全检查。加强与周边中大医院、省肿瘤医院等5家医疗机构合作,建立绿色就医通道。同时积极推广智能安防系统,累计安装烟雾报警器12家、紧急呼叫按钮23家,安装毫米波雷达健康睡眠检测仪13家,覆盖空巢独居老人80余名,有效提升社区安全技防水平。

全面宣教,深化应急素养。针对心脑血管疾病、跌倒受伤等老年人常见问题,定期开展专业医疗培训。组织志愿队伍深入社区、学校、企业通过“理论讲解+实操演示”相结合的方式推广急救知识。同步利用社区新媒体平台发布应急科普内容,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宣传体系。

邻别急”项目先后荣获2023年度“南京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优秀项目”、2024年度“鼓楼区优秀巾帼志愿服务项目”称号。项目创新实践获得新华网、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累计报道23次,南京广播电视台专题直播2次,成为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的示范案例。项目通过队伍组建专业化、新就业群体融合化、应急网络系统化建设,建立起“社区统筹—多元联动—快速响应”实战型应急模式,社区安全防护能力实现质的提升。如今,辖区应急救援知识普及率显著提高,“人人能自救、个个会互助”氛围浓厚。

下一步,天正和鸣社区将持续深化与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居民骨干及新就业群体“四方联动”机制,优化“5分钟应急救援圈”设施配置,打造新时代应急志愿服务标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鼓楼经验”。

来源:鼓楼区委社会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