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玄武区梅园新村街道梅园新村社区,有一群“民间河长”,他们常态化巡河、记录水质、清理河道,秉持“爱水护水”的执着,守望家园清波。如今,这支志愿者队伍已成为社区一张亮眼的“生态名片”,他们的故事,正是社区荣获“最美志愿服务社区”背后最生动的注脚。
“太平桥—竺桥—汉府桥—逸仙桥”这段河道有多长?家住太平桥南小区的周巧生能够脱口而出:1公里。在过去7年里,他每周雷打不动地巡河,沿着步道走了1000余个来回,写下千余条“护河日志”,以实践守护碧水长流。
8月25日9:00,太平桥段,今年72岁的周巧生一身运动休闲装,精气神十足。每到巡查日,他总是提前到达起点,穿上红马甲、整理铁钳,做好前期准备。
2017年底,玄武区完成内秦淮河北段河道整治,次年初,梅园新村街道面向辖区招募首批“民间河长”。“我是党员,且从小在河边长大,理应当先。”知晓信息后,周巧生毛遂自荐,自此开启“护河之旅”。
巡河中,他会隔着护栏探身查看水体、排水口等情况。因桥体涉及文物保护,还特别注意桥体是否受损,桥下是否有私设地笼等情况。途中,时不时清理绿化带卫生,耐心劝阻垂钓的市民。一路走走停停,原本15分钟的路程,往往要花上40多分钟才能走完。
多年经验,周巧生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护河经”:遇到能解决的马上处理,对工程类或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则立即拍照汇报,联动专业部门处置。此前,太平桥北侧栏杆受损,巡河发现后立即上报,当天相关部门前往勘察,第二天就重新修好了。
每次任务结束,周巧生都会用文字记录下所见所感。千余条日志也见证了河道及两岸的点滴变化。“这些年河水明显变清了,尤其雨后浅水区能见底。生态也变好了,最早只有两三只白色水鸟,现在繁衍到了20多只,常常依次排开站在桥墩上。”周巧生说,这是好现象,很有成就感。
随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巡河任务有所减轻,周巧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河道保护宣传中,配合梅园新村社区,联动多方力量开设主题科普讲座,增强居民自发保护意识。通过整合社区、居民、学校等阵地资源,组建“五老”志愿者护河先锋队、“河小青”青少年护河研学队伍,壮大护水“大家庭”。
截至目前,研学活动已辐射社区青少年超320人次,带动190余名志愿者成为“民间河长”。如今,社区内每一道河段都拥有了“守护人”,初步实现了“全民治水”和“共治共享”。
在参与巡河的同时,这些河长们还常常活跃在政策宣传、邻里互助、文明引导、志愿服务等基层治理一线,构筑起社区温暖而坚实的力量基础。梅园新村社区居委会主任蒯梦倩表示,正是他们用点滴行动和默默奉献,让“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的称号更加熠熠生辉。
钱宇骁 林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