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邺区莫愁湖街道沿河社区东升·沿一小区,午后的时光安宁而温馨。树下常见老人们下棋闲聊的身影,不时传来阵阵爽朗笑声。“刘书记,又来看张奶奶啦?”“是呀,顺道看看您家厨房下水道还堵不?”一位笑容温暖的中年女性一边应着,一边熟稔地停下脚步,俯身倾听坐在轮椅上的陈爷爷说话。
她就是被全小区老小亲切唤作“老刘”的党支部书记刘军。在这个每3户就有1户是老年家庭的“长寿社区”里,帮买菜做饭、替维修家电、听家长里短,已成为刘军25年来穿梭奔忙的日常。

一次送饭经历,开启助老志愿服务
2000年,刘军全票当选小区党支部书记。也正在那时,邻居独居的张奶奶不慎摔伤,买菜做饭成了难题。刘军主动承担起为她送饭的任务,一日三餐,风雨无阻。
“起初只是邻里之间的顺手帮忙,”刘军回忆,“但在与张奶奶的交流中,我意识到像她这样的老人最需要的,是持续的居家照应。”这次经历让她敏锐地察觉到社区老人的普遍需求。随后的走访更加印证了她的判断——小区里许多老人都有着类似的心愿。
从那时起,刘军将这份邻里关爱升华为志愿服务,开始了她系统性的助老服务。二十五年来,她已记不清帮助过多少位老人,但每逢节假日,总有许多老人的子女专程登门致谢。一位居民感慨:“刘书记送的不只是饭,更是一份心安。”
二十本日记,记载千家冷暖
“串百家门,才能知百家情。”这是刘军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开展志愿服务的工作准则。她的拎包里永远装着一本民情日记,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家每户的需求:“16幢陈奶奶听力下降,需陪同就医”“20幢田老要体检,联系子女陪同”……
“刘书记的敲门声,是我父母每天的期待,”一位老人的子女动情地说,“当她让我放心把家里事交给她时,我的眼眶红了。”
二十年来,这样的民情日记已积累了近20本。每本扉页上都工整地写着:“让晚年更舒心”。随着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刘军还总结出不同的沟通方式:有的需要登门问需,有的适合在广场寒暄,有的通过线上问候,有的则通过观察亮灯和窗帘状态来判断老人安好。
“邻里敲敲门”,接力温暖社区
随着社区老年居民增多,刘军意识到个人力量的有限。在党支部活动中,她倡议组建专业志愿服务团队,这一想法得到了党员们的积极响应。“邻里敲敲门”助老志愿服务项目应运而生。
她牵头组建起一支由网格员、党员楼栋长、物业经理、快递小哥等15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为空巢独居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应急帮扶和情感陪伴等常态化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有需求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服务理念
86岁的独居老人刘爷爷对那个雪夜记忆犹新:“那年冬天我深夜回来,大雪封路。‘敲敲门’的志愿者不仅提前铺设防滑草垫,还特地在小区门口接我。现在只要出远门,我都会向志愿服务队报备,心里特别踏实。”
如今,“邻里敲敲门”已成为社区品牌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帮助200多名居民达成心愿。
近邻党建,构建全方位助老网络
25年光阴荏苒,刘军从新人书记成长为小区主心骨,始终不变的是志愿服务的初心。她创新提出“党建+志愿服务”工作模式,以近邻党建为引领,整合小区党支部、物业、社会组织、党员志愿者和专业社工等多元力量,构建起“多方协同、全民参与”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
在小区党支部拆分时,她设置带教课程,帮助新人书记快速熟悉居民和服务项目;物业公司入驻时,她连续一周上门沟通,推动完成数十处适老化改造,打造“睦邻里”物业暖心便民服务站;组织“邻里敲敲门”服务队培训,建立“志愿服务积分”机制,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和常态化运行。
如今在东升·沿一小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已融入社区肌理,成为居民的默契、小区的文化。
从青丝到白发,从随手热心帮扶到引领志愿服务,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刘军以坚守和热忱,诠释了基层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
“希望用我们微小的志愿服务,让邻里更有爱,让老小区的魅力历久弥新。”刘军坦言,未来她将继续用爱与行动,守护更多长者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