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服务 > 志愿经验
社会工作领域先进人物|蓝衣为甲 向险而行——记高淳区蓝天救援队队长孔谡的志愿守护
来源:南京社会工作   2025-10-13  

在南京高淳的青山绿水间,总能看到一抹动人的“救援蓝”。他们不是警察,却总在危难时刻冲锋在前;他们不是消防员,却同样赴汤蹈火。带领这支队伍的,是“90后”青年孔谡。作为高淳区蓝天救援队队长,他累计组织参与各类救援任务80余次,挽救生命数十人,用专业与热忱,为这座水乡小城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孔谡参加水上救援活动。

21天深山搜寻 给生命最后的尊严

2025312日清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划破宁静。“固城街道有位七旬老人进山采药,失联超过12小时!”

孔谡闻讯果断下令:“启动应急响应!”30分钟内,15名队员携无人机、生命探测仪与专业绳索系统完成集结。这些平日反复演练的设备,此刻正肩负起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任务。

山区地形复杂,荆棘密布。队员们的手上、脸上很快布满血痕,汗水浸透衣背。孔谡始终走在队伍最前面,用砍刀开辟道路,不时回头叮嘱:“注意脚下,保持队形!”

第七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搜救工作雪上加霜。山路泥泞,能见度不足五米。“雨再大也要继续!”孔谡抹去脸上的雨水,声音坚定,“早一分钟找到,就多一分希望。”

21天,当队员们在山脚一处隐蔽的围墙边发现老人时,现场一片寂静。孔谡轻轻蹲下身,仔细为老人整理衣物,动作轻柔而专业。“虽然结果令人心痛,”他后来回忆,“但我们要给家属一个交代,还给逝者最后的尊严。”

37分钟冰河救援 托起新生的希望

东坝广通桥有婴儿落水!”2025172215分,救援队值班电话如惊雷炸响。

孔谡的指令干脆利落:“启动一级响应,立即出发!”9名队员、3辆救援车在5分钟内完成集结,全速奔赴现场。

2223分,救援队抵达现场。手电光下,河面漂浮的襁褓格外刺眼。“我来!”孔谡未及脱下外套,一个箭步跃入刺骨的河水中。

2227分,婴儿被救上岸,却已没有呼吸心跳。“立即心肺复苏!”孔谡迅速清理婴儿口鼻异物,指挥医疗组轮流进行胸外按压。寒夜里,队员们用身体围成屏障,为孩子挡住寒风。

123......”按压声在静夜中格外清晰。2242分,一声微弱啼哭划破夜空,众人精神为之一振。“继续!不要停!”孔谡坚持辅助呼吸,直到2252分救护车抵达。

事后,参与抢救的医生感叹:“从落水到恢复生命体征,这37分钟创造了真正的生命奇迹。”

365天初心守护 从一个人到一座城的温暖

回首2024年队伍初建时,只有孔谡孤身一人。没有经费,他自掏腰包购置第一批救援装备;没有场地,他家客厅就成了临时指挥部。

第一次招募队员,只有三个人报名。”孔谡回忆道,“但我们没有气馁,坚持每周集训,用专业能力证明这支队伍的价值。”

渐渐地,这支队伍以行动赢得了各方信任。一年时间,从1人发展到150人——队伍中有擅长急救的厨师老王,有熟悉街巷的出租车司机李师傅,有精通无线电的工程师小张......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却因守护生命的共同信念凝聚在一起。

孔谡始终秉持“防胜于救”的理念。他带领队员们走进校园、社区,开展应急培训20余场。“遇到溺水该如何施救?”“山地迷路怎么办?”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专业的安全知识传递给普通群众。此外,队伍还参与大型活动保障10余次,排查各类安全隐患50余处。

我们都是普通人,只是多掌握了一些救援技能。”孔谡常说,“能帮助他人,就是最大的幸福。”

孔谡在东坝龙舟活动现场协调保障。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绝不放弃。” 这句话,孔谡常挂嘴边,也贯穿于每一次任务之中。21天的坚守、37分钟的冲刺、150人的团队、365天的初心——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名普通青年的不凡选择,也是一名志愿者对生命的庄重承诺。

他没有身披金甲,却以蓝衣为甲;他不是天生英雄,却总向险而行。在每一次逆行的脚步中,孔谡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雷锋精神,也点亮了高淳土地上最温暖的志愿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