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寒来暑往,葛塘街道芳庭社区“大美葛塘 公益同行”志愿服务从未间断。今年以来,芳庭社区摒弃“大而全”的粗放服务模式,转向“小而美”的项目化运作,聚焦“思想引领、志愿服务、居民获得”三大核心,创新推出“理宣+志愿”芳庭筑梦站系列活动。截至目前,筑梦站已结合居民实际需求,策划开展4场主题活动,从广场“蝶变”到邻里守望,从政策“精准滴灌”到志愿服务惠民,每一步都印刻着社区与居民共筑幸福的足迹。
阵地焕新
从“闲置角落”到“幸福港湾”
周六清晨的芳庭潘园西门小广场,72岁的施大爷常来锻炼。2012年从长芦普桥拆迁搬来后,他曾因“没了村里院落的热闹”倍感空落,“直到这广场修好,才算真正有了‘家’的感觉。”
今年2月之前,这里还是路面坑洼、雨天积水的“闲置角落”,杂草丛中堆着垃圾,仅有的桌椅开裂松动,夏天晒得发烫、冬天冰得刺骨。“就想有个坐着聊天、晒太阳的地儿。”居民张叔的期盼,是社区老年群体的共同心声。
改变始于社区党总支书记卞发正的“地毯式”网格走访。2025年初,卞发正与网格员走访时发现,年轻人白天上班后,老人普遍怀念“大槐树下聊天”的热闹;结合12345工单、网格支部开门纳谏等渠道,“小广场改造”成了最迫切的民生需求。
社区迅速将改造列为筑梦站首个重点项目,可资金、施工难题接踵而至。依托党建引领,社区一方面对接葛塘街道文体部门申请健身器材,另一方面多次对接共建单位通州建总有限公司寻求支持。
如今的小广场面目一新,红色长廊沿广场边缘延伸,廊柱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烫金标语熠熠生辉;长廊加装透明雨篷,遮风挡雨又不挡光;香樟树下散落着6套休闲桌椅,桌角圆润、防水防尘;北拐角8条亮色长椅成了老人专属休息区;长廊旁的健身器材一应俱全。
服务提质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
“飞线充电安全隐患大,大家一定要去集中充电区!”每周,这样的宣讲都会在芳庭潘园西门小广场及仁锦苑居民聚集地开展,这是筑梦站“理宣+志愿”模式的核心环节。
“以前宣讲是‘我们讲、居民听’,效果有限。”社区副书记魏姗说,为改变“单向输出”,社区将宣讲分为“老年人反诈”“安全生产”“移风易俗”“心理健康”等主题,邀请党员、医生、志愿者当宣讲员,用家常话讲政策。
针对小区投诉较密集的电子炮扰民12345工单,党员志愿者邹闻天结合小区里的真实案例“现身说法”,呼吁大家抵制丧葬陋习,提倡文明治丧,“前阵子小区里有人因为办丧事放电子炮,吵得邻居睡不着觉,家家都有老人,希望大家相互理解一下。同时呢,也希望我们办事家主也注意避开凌晨和夜间休息时间段,降低电子炮声音。”

社区还根据居民的特殊需求开展“定制宣讲”。针对老年群体心理问题,社区特邀江北人民医院心理科医生开展讲座与一对一义诊,围绕睡眠障碍、焦虑、强迫症等问题帮老人识别、改善,同时测量血压,助力健康管理。
宣讲有温度,志愿服务更“走心”。暑期及周六的志愿活动日,社区党总支组织芳庭幼儿园亲子家庭、暑托班小朋友、大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宣传、环境整治;“邻里守望”志愿者则上门帮独居老人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测量血压,让志愿服务与家庭教育在实践中融合。
氛围营造
从“文明引导”到“习惯养成”
走进芳庭潘园小区,垃圾分类房格外醒目。正面是清晰的分类指南,背面印着“学雷锋做好事”“文明养犬”“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标语,图文并茂间将文明理念融入日常。

五年来,社区年均开展志愿服务40余场,累计参与3000余人次,宣传覆盖率100%;还组建了“邻里守望”“环境整治队”“平安志愿巡逻队”“矛盾调解队”4支专项队伍,形成“事有人管、忙有人帮”的格局。如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理念,已成为社区新风尚。
“接下来,筑梦站要延伸服务覆盖更多群体。”卞发正介绍,社区计划在小广场增设“便民服务角”,提供磨刀、理发、修补、血压测量、心理咨询等服务;开展“邻里互助日”,帮居民解决生活难题;针对老年群体,还将开设“智能手机培训”“健康养生讲座”,让温暖触达每一位居民。
通讯员 徐秀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