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服务 > 志愿经验
锚定 “民生需求”,做有温度的 “身边志愿”
来源:交汇点新闻   2025-10-18  

以前总为家里的事愁得睡不着,现在‘棠小爱’的志愿者常来帮忙,心里踏实多了!”家住南京市六合区长青社区的居民李阿姨的话,道出了“棠小爱”志愿服务队的初心——始终锚定“一老一小一残”重点群体需求,以“身边志愿”的贴心服务,把温暖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成为辖区群众心中暖心的“守护者”。

聚焦 “一老”:破解 “银发烦恼”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辖区内老年人尤其是空巢、高龄老人面临的“居家安全难、生活照料难、精神孤独”等问题日益凸显。针对这些“银发烦恼”,“棠小爱”组建“银铃伙伴”志愿小组,推出定制化服务方案,为老年人撑起“守护伞”。

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买个菜都费劲,还好有‘棠小爱’的孩子常来。”82 岁的空巢老人刘奶奶的话,是“棠小爱”日常照料服务的生动写照。志愿者们定期上门,为老人记录血压变化,提醒用药注意事项;同时,主动承担起“生活管家”的角色,根据老人需求采购生活用品,帮老人打扫房间、更换被褥,清洗衣物,让老人的居家环境始终整洁舒适。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切实解决了老年人生活中的“大难题”,让他们不用再为基本生活发愁。

除了物质层面的照料,“棠小爱”更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打造“陪伴时光”环节,定期上门陪老人聊家常,用耐心拉近与老人的距离;天气晴好时,搀扶老人散步,欣赏美景,认识同龄邻里。此外“棠小爱”还将关怀延伸至辖区养老院,每逢节日或重要节点,志愿者都会前往慰问,组织社区小朋友表演儿歌舞蹈,将手工作品送给老人,让养老院里充满欢声笑语,让老人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聚焦“一小”:护航成长之路

针对辖区困境儿童“出行难、陪伴少、教育弱”及家长照护压力大的困境,“棠小爱”以“育心与实践并行”为理念,组建“童心守护志愿队”,与12名孩子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构建“陪伴帮扶+实践成长+安全护航”关爱体系。

明明,今天我们接着读《大脸猫》,你还记得它请了哪些朋友吗?”每周三下午,“爱心妈妈”志愿者都会准时来到明明家中,开启“关爱陪伴阅读”时光。

爱心妈妈”每周为明明开展绘本伴读与数字启蒙,阅读中顺势引导他养成讲卫生的习惯,着力增强自我表达能力,为受病痛困扰的奶奶减轻了照护压力。在多方合力下,曾不识数的明明已能数到100、掌握20以内加减法,性格也更开朗。近期回访,奶奶开心展示孩子的“快乐宝宝”奖状,感激道:“看到他这么自信,真的太感谢了!”

作为“棠小爱”结对帮扶的孩子,明明的变化是其服务成效的生动缩影。为破解辖区困境儿童“出行难、陪伴少”及家长照护压力大问题,“棠小爱”组建志愿队,与12名孩子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针对不同孩子特点精准适配服务,如为视力受限孩子选有声绘本,让每个孩子在陪伴中成长。

照顾孩子三年,我从没好好逛过一次街,志愿者来帮忙后,我终于能喘口气了。”困境儿童奶奶的话,道出许多家长的疲惫。针对这一需求,“棠小爱”同步推出“家长喘息服务”。志愿者会在明明外婆或其他家长需要时上门接替照料:喂饭、翻身、做康复训练,陪孩子玩游戏,还主动承担家务,让家长能放心“抽离”办事或休息。截至目前,项目已为8户类似家庭提供服务超60次,用细致关怀为家长卸下重担。

棠小爱”以“实践育心、安全护航”为导向,为辖区儿童搭建成长平台。“小小志愿团”每月组织公益活动:探访空巢老人、清理楼道杂物、捡拾河道垃圾。10岁的豪豪说:“帮张奶奶干活被夸奖,特别开心!”

而“安全自护小课堂”则覆盖了防霸凌、急救、防溺水等核心内容,为孩子的成长筑牢安全屏障。

聚焦“一残”:让特殊群体有“底气”

辖区残疾群体普遍面临“出行不便、增收无门、精神空虚”的困境,“棠小爱”精准捕捉需求,推出“扭扭棒手工编织课堂”,以“技能传授+成果变现”的模式,为他们搭建成长与增收的平台。

把粉色扭扭棒绕在铁丝上,再捏出花瓣形状,一朵小花就做好啦!”活动室里,志愿者正手把手教编织。考虑到残疾人的身体条件,志愿者提前筛选简单实用的款式。制作过程中更是因材施教,大家拿着刚做好的作品,脸上满是专注。截至目前,“棠小爱”已开展编织课堂6 期,帮助30名残疾人掌握手工技能。

现在跟着大家一起做手工,已经攒下不少成品,特别期待国庆义卖,希望能靠自己的手艺帮家里补贴开支!”陈女士说道。为让手工成果转化为实际收入,项目在社区广场举办首场“爱心义卖活动”,集中展示并出售扭扭棒编织作品,为大家带来增收渠道的同时,助力大家收获自信与归属感。

从“一老”的晚年守护,到“一小”的成长陪伴,再到“一残”的扭扭棒编织帮扶,“棠小爱”始终以“锚定民生需求”为出发点,用“身边志愿”的温度,为“一老一小一残”群体解决实际难题。未来,“棠小爱”还将继续优化服务,让“点滴小爱”汇聚成大爱暖流,守护更多群众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