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南京奥体中心的欢呼声浪穿透夜空,60817名观众现场观战“苏超”。赛场内,运动员们挥洒汗水、奋勇拼搏;赛场外,南京团市委、南京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招募的480名志愿者默默坚守、全力保障。
看台上,“人民教师无上光荣”的横幅悬挂在看台正中,这是教师节前夕,“苏超”南京主场对人民教师的致敬。值得一提的是,当天的志愿者不仅有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等4所在宁高校的青年学子,还有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青奥村小学、长江路小学、小行小学等12所南京市中小学的教师。这些教师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感受公益力量的同时,更致力于以实际行动传递志愿服务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行动,成为赛场内一道独特而温暖的风景。
南京市青奥村外国语小学教师余秋雨,曾两次带领孩子们参与团市委、市青志协组织的“一杯姜茶”志愿服务活动。在她看来,低年级孩子起初对志愿服务或许懵懂,但参与时的新鲜与激动,参与后自豪感、集体归属感的增强,都是珍贵的成长记忆。余秋雨从小就在母亲的带领下参与志愿服务,儿童节为盲人学校的小伙伴送去文具,重阳节到敬老院探望老人,这份责任感也成为她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动力。“言传更要身教,希望以自己的力量带动更多孩子。”
余秋雨在看台摆放助威棒。
南师附小的陶若凡老师同样有着丰富的志愿服务经历,她曾带领孩子们走进社区、玄武湖参与志愿服务。在这样的氛围影响下,有的孩子已能自发开展志愿服务,比如约上小伙伴到中山陵提供指路服务等。“志愿服务的正向引导让孩子们越发向上、自律。”“苏超”赛场是陶若凡第一次参加赛事志愿服务,她表示回去后一定会和孩子们分享此次志愿服务的具体工作、心得体会和暖心小故事。“‘爱的教育’是我们学校一直秉持的办学理想,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滋润下,相信孩子们在成长之路上一定会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陶若凡(戴帽者)和同伴在志愿服务中。
“不要小看孩子。”天妃宫小学教师刘娜大学时期就参与过亚青会志愿服务,如今身为学校大队辅导员的她,一直积极带领孩子们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她深有感触地说,孩子们亲身参与志愿服务,与被动听讲完全不同。她亲眼见证了很多孩子在参与志愿服务后,在班级活动和劳动中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刘娜希望能让孩子们更常态化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助力他们更好成长。
刘娜在取水点服务。
“人民教师在学校里教书育人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今天能够来参加赛事的志愿服务,这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延续。”南京一中实验学校高中部的刘昌军老师是志愿者团队的一员,他告诉记者,学校十分支持老师们能够参与这项志愿工作,一天的学习、服务也让他收获颇丰,“平时我教育学生们要乐于服务社会,今天我自己也来做志愿者,希望用行动告诉他们,公益不是口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回去后,他会将这份志愿精神传递给自己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学习之余也能够投身公益事业。
刘昌军为观众保障饮用水。
师者先行,点亮成长航标。
此次志愿安排别具巧思,一方面临近教师节,以这样的方式致敬默默耕耘的教师群体;另一方面,也让老师们和学生们在志愿岗位上,切身感受公益的力量、传递志愿服务理念。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研二学生丁贝宁和她的同学们负责12区到17区的观众服务,从下午开始,他们就陆续开展“加油棒”发放、观众饮用水保障、解答咨询等工作。“下午气温挺高的,但并不影响我们的工作开展。”丁贝宁告诉记者,她很乐意投身于志愿服务,本科时她还当过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的志愿者。
“我的专业跟体育相关,参加‘苏超’的志愿服务对我来说很亲切。”来自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的梁俊豪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四学生,他负责本场赛事观众的入场引导和散场疏通,“能在赛场服务观众,既感受到体育的激情,也体会到志愿者的责任和荣光。”在梁俊豪看来,这样的经历也是一份沉甸甸的教育实践。来自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大三学生葛浩同样热爱志愿服务,他曾多次参加支教活动,这次志愿者招募,他第一时间就报名了:“团市委、市青志协的志愿者组织、培训等等都十分专业,具有系统性,这让我们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极大提升了服务效率。”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024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要把志愿服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社会实践,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增强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对此,南京团市委、南京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实践,全力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推动志愿文化融入大、中、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
下一步,随着“苏超”联赛在南京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青年和社会力量加入志愿服务行列。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赛事志愿服务为契机,推动“人人都是志愿者”的理念在青少年群体中生根发芽,让志愿服务成为南京城市文明的一张亮丽名片。
来源:青春南京